达尔文地雀
@国家海洋博物馆
有种说法认为,“达尔文地雀”的发现,使达尔文意识到物种并非永恒不变,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他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因此也是促使达尔文从神创论者转变为进化论者,并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的重要事实之一。
当然,与赫胥黎吃鸡、牛顿被苹果砸中的故事一样,“达尔文地雀”是否因达尔文而闻名天下的真实性难以考证。比如有人认为,真正使“达尔文地雀”扬名世界的不是达尔文,而是英国牛津大学被誉为“演化生态学之父”的大卫•拉克,因为拉克在达尔文之后,针对科隆岛上的地雀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让这些鸟儿成为演化研究的经典例证。
但无论如何,这些故事都积极传递了一种科学精神:即好奇、善于观察及思考对科学发现的重要性。因此,或许真没必要非要弄清楚这些故事的真伪。
1861年,也就是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的两年后,德国古生物学家迈耶报道了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这种身上长满羽毛却有着长尾巴、指爪和尖牙的动物显示了与爬行动物的强烈联系,被认为是进化论的有力证据。后来,不断有更多始祖鸟化石被发现。截至目前,全世界有报道的始祖鸟化石(包括残缺的化石)超过15块,分别保存在英国、德国等地。
人类发现的始祖鸟羽毛化石
始祖鸟体态娇小如现代野鸡,身披近似现代鸟类的羽毛,有牙齿和长长的尾巴,翅膀非常发育,骨骼保留了许多爬行动物的特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为“鸟类的恐龙起源说”提供了重要证据。
1861年用以命名为“印板石始祖鸟”的
始祖鸟化石
在鸟类的各种起源学说中,“恐龙起源说”由英国科学家赫胥黎提出,他在对始祖鸟和在同一地区相同层位发现的美颌龙化石进行对比,确认二者有很多相近特征,由此推断鸟类可能是恐龙的后代。除此之外,还有“槽齿类起源说”“鳄类起源说”等等。
由于生物演化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在人类的生存时限内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完整的过程,因此科学家只能通过并不完整的化石证据间接推测,这就造成各种假说“都有各自的道理”。当然,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希望找到其中“最有道理的”、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假说。
02 重新崛起的恐龙起源说
在各种鸟类起源说中,“槽齿类起源说”在上世纪的很长时间里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直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教授)重新提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此后陆续有一些古生物学家通过系统发育学分析也得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结论,但依然缺乏决定性的化石证据。
1996年,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发生了,来自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学者发表了原始中华龙鸟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在中华龙鸟化石中发现了一层短短的丝状结构,被解释为一种原始的羽毛。这是第一次在恐龙身上找到可能是羽毛的化石,在国际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这一化石证据让“恐龙起源说”重新占据了重要地位。
合璧展出的两块“中华龙鸟”标本
这件标本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曾任馆长季强研究员研究命名的“原始中华龙鸟”,当时,这个标本是一个完整对开标本的一半,一半由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另一半收藏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华龙鸟拥有最原始的一类羽毛,像鸟类的绒羽。但从骨骼特征看,几乎完全是典型的兽脚类恐龙形态。它善于奔跑,会以其它小动物为食。
问题来了,既然是恐龙,为何名称为中华龙鸟?最初,由于具有原始羽毛这一特征,又是在中华大地上发现的,所以命名为“原始中华龙鸟”,但后来发现这些骨骼上的特征几乎完全显示出典型的兽脚类恐龙形态,因此又将其归入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