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十多年前,2000年前后,有一批优秀的历史正剧先后搬上荧幕,如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4年的《贞观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等等,赢得了不少观众口碑,倒是近几年来,精品历史正剧难觅踪影。
在2017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军师联盟》口碑不错,上下两部在豆瓣上评分都过了八分,此剧在演员表演、服装设计上也颇有用心,在台词对白上也借鉴了不少历史文学作品,例如在人物对白中引了一些乐府诗歌,很有时代感。这部以司马懿为主角的三国剧,也确实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
但是在最基本的剧情设计上,笔者看来,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作。历史剧肯定要有创意和新意,创作出有新意的历史故事来,然而对史书故事没有基础认识,仅凭堆砌的人物、故事来天马行空地创作,这种新意,更像是只是一次即兴发挥罢了。
请允许我先来挑一些错误。
从本剧若干细节上看,可以看出此剧编剧并不具备史学基础的,全靠从网络上碎片化阅读得来的梗来进行二次创作,甚至还借鉴了靠别人的作品。由于其自身缺乏史学知识,所以对别人的作品好坏并没有分辨能力,甚至用了一些错误的素材。
司马懿和乌龟在历史上,司马懿和乌龟是没有任何渊源的,包括近现代在游戏“三国*”中出现的“冢虎”雅号,也只是虎,而不是龟。
在本剧中,司马懿怀里揣着乌龟,并常以乌龟自励,但这个梗是从何而来呢?
剧中“火烧上方谷”时,司马懿掏出乌龟得意地笑
笔者印象中,在网上被比作乌龟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德川家康,但这也是一些中国的日史爱好者的抖机灵式比喻,并非历史上真的有把德川家康比作乌龟的记载(日史中倒是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狸的记载);更有好事者又把德川家康和司马懿对比——因为两者都跟结束乱世相关,并有加持“最后的胜利者”光环。所以在网上,司马懿也得了个“乌龟”的歪名,也仅此而已。
此剧编剧把司马懿和乌龟联系在一起,显然是让网上由国人发明的“德川家康乌龟梗”乱入三国了。
取材小说在本剧第一集开篇就在介绍“月旦评”,结果来了一句“南阳许劭兄弟”。
第一集介绍月旦评出现的错误
稍微对许劭有点了解的人,应该知道许劭是“平舆许氏”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不是南阳人。——平舆县是在东汉时代的豫州汝南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驻马店。
既然编剧肯定没有去看史书,那么把“许劭的籍贯改成南阳”又是出自哪里呢?百度一下,发现是出自马敏学的小说《司马懿大传》。原文如下:
司马懿问:“如何让社会承认小弟呢?”
司马朗:“为兄想了许久,你该去拜见一下当今的名士南阳许劭。”
……
司马朗打断他的话说:“对,就是这个曹操。他当初因出身于阉宦之家而倍受世人歧视,多亏他经人指点,到南阳结交了当今名士许助许子将。……
哦,原来是这部小说里写错了许劭的籍贯,编剧从这小说里抄段子,抄了个错的而不自知,堂而皇之地写在本剧开篇,贻笑大方。
再者,剧中设计的“月旦评大会”也是编剧自己想象的场景,和历史上的许劭私下点评完全不符。
历史上的“月旦评”是许劭兄弟每个月初一,在家乡私下点评天下某些士人在上个月的品德得失(汝南俗有月旦评焉),他的这种行为是发自民间地方的,私人的,是不被官方认可的;而在剧中,却成了许都朝廷举办的点评大会,很显然,这是编剧望文生义后的创作。
编剧还有借鉴了其他段子,例如张国良评书《三国》中,司马懿到曹操府上做个养马人,此剧也拿来用了,其他还有《三国演义》的故事,只能说无伤大雅吧。
称谓混乱在剧中,华佗等人见到曹操,都是称呼官职,张口便是“司空”。
“司空”这个官职确实是曹操当时的官职,但是这种直呼官职的称谓方式是不妥的。
在当时称谓风俗中,都是以特定的雅称代替官职。例如太守,汉代都是称呼为“明府”,“府君”,这是因为太守是郡府的长官,“明府”和“府君”均是一种雅称,并有敬爱之意;
再例如刺史,这个官职是朝廷派到地方做监察工作,一般来说,刺史是没有固定地方办公,更像是出使地方,所以大家都习惯称刺史为“使君”。还有使者,也是用“使君”这个雅称。
回到曹操的“司空”上来,在当时,司空属于三公之一(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大家应该是称呼为“X公”才是雅称,所以对曹操来说,大家当然是称为“曹公”是最合适的。
打个比方,曹操是现代某个公司总经理,下属见到曹操,尊称肯定是喊“曹总”,如果张口“总经理”,“曹总经理”,虽然从职务上看没问题,但是不符合称呼习惯,而且非常别扭。
在剧中的曹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历史上,他担任过五官中郎将,而在剧中,许多人都称呼他为“中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