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岸边划过去,找个口子进去。”一个水手提议。大家都表示同意,立即举起桨。也不知哪里来的力量,虽然两天多没有好好吃东西了,可是小艇却划得飞快,绕过珊瑚礁,划到小岛的西边。小岛的两岸尽是岩石峭壁,西风把海浪送到峭壁上,激起一阵阵浪花。小艇无法靠近,只好继续向北。大约又划了半个小时,峭壁尽头,出现一片狭小的浅滩。
沈祖挺和水手长商量后,决定登陆。但是,浅滩仍有一片珊瑚礁,虽然水下清晰可见,但小艇经过,可能会擦破船底。沈祖挺于是安排了八名身强力壮的船员下水,一边四人,手拉着舷旁,身子悬浮在水中。浪高时,双脚吊在水里;浪低时,双脚蹬在礁石上将船头抬住,防止撞击。水手长指挥大家趁浪高时,猛力划桨,冲过礁石。然而,船被第二个浪送上沙滩后,船底还是被擦破了。船员们已疲倦不堪,爬下小艇后一个个便躺在沙滩上,闭上眼睛,几乎不能动弹。
沈祖挺强打起精神,带领几名船员,把艇上所有可用的东西都搬上了岸。他还意外地找到了2盒防风火柴。
他们选择了一块较平坦的沙滩作为临时的栖息地,点起一堆篝火,大家围坐在一起,重新分配了口粮和淡水,安排了守夜人员,然后休息。
第二天,沈祖挺将人员分成4队,每队10人。除一队留守原地外,其余三队全部出发,去踏勘全岛的情况。
下午探险队陆续回来,四个英国护航队员却只回来三个人。据说是为了争酒喝他们几乎打起来,其中一人喝得过多,已醉倒在半路,只好派人去将他架回来。
探险队已走遍了全岛,带回来的情况是令人失望的:没有居民,也没有淡水。岛上只发现了一个法国人的墓,从墓碑上的记载,他们知道这个小岛叫“欧罗巴岛”。探险的海员还带回来了一些鸟蛋。
留守在原地的人员在登陆地点附近的小沙丘顶上的树旁边,用帆布搭起了一个棚屋,作为他们的住宿营地。他们还改制成了一个锅子,用石块支起来,以便烧煮食物。
没有淡水就无法生存,雨带来的淡水最多只能够维持2天。经过研究,他们决定用从救生艇上拆下的10只铜皮空气箱改造成一个很原始的蒸馏器,利用海水制取淡水。一天24小时不停地烧水能制取20多磅淡水,但是仍不够分配。
为了提高制淡水的速度,沈祖挺苦思冥想,终于想出制作一个冷却罩来提高制取淡水的效率。就这样,他们制作了两套制造淡水的设备,一天10小时能制取50磅淡水,能保证大家的饮用。
有了淡水,就能生存,从而也有得救的可能。然而,要做的事还很多:怎样取得食物,怎样御寒(在南半球,八月份相当我国广东省的二月份,最低气温夜间可达7~8度),怎样防卫,怎样设法与外部取得联系。这些,都需要细致考虑,分工安排。
沈祖挺和大家商量后,安排8人负责造水,8人负责炊事,除保证一日三餐外,还负责用海水晒盐,8人专门捕捉海鸟、海龟,摸鸟蛋和采集一些可吃的树叶,还有8人专任警卫和瞭望,并在岛上最高处建了一座瞭望信号台。其余的人作为机动人员,还准备了一大堆干柴,准备需要时作为烽火信号。由于火柴剩下的已不多,他们决定保留火种,不让它熄灭。其余的人作为机动,哪里忙就去哪里帮助。
一经分工后,大家就忙碌起来。挑水的挑水,烧火的烧火,煮饭的煮饭,生活逐渐正常起来。一天三餐有了保证,有煮蛋、煎蛋、炒蛋(用海龟油);有鸟肉、龟肉;有时还有鱼。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食物中没有叶绿素和纤维质,不好消化,普遍感到大便困难。于是“厨师”便设法在食物中加些“菜”(嫩树叶及嫩草)。尽管味道不好,又苦又涩嘴,可是经过用“作料”调过,还是可以入口的。这样,食物的营养成分就好多了。
忙碌的白天是好过的,漫长的黑夜却最恼人。入夜,人们的悲观失望情绪又来了。到底在这个孤岛上要待多久呢?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根据沈袒挺刻在树杆上的标记,遇难到现在已经有半个月了。海面上,没有看到有一艘船路过;天空中,也没发现有一架飞机经过。失望的情绪再次笼罩在大家的心头,在荒岛上只能是坐以待毙。情绪低沉极容易导致混乱和意外的发生,沈祖挺就用话激励船员,点燃船员们生存的渴望,他们继续顽强地在荒岛上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