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俗称“花鼓子”,原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与楚剧、汉剧并称湖北省三大剧种。
荆州花鼓戏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荆州、荆门、孝感等市,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
荆州花鼓戏音乐属打锣腔系,唱腔分主腔和小调两大类。主腔属于板腔体,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实,曲调音域宽阔,旋律进行中大跳较多;男女唱腔都用"本音"和"假嗓"相结合演唱,加上“唱、帮、打”三者紧密配合,形成了花鼓戏独有的演唱风格;小调分单篇牌子、专用曲调、插曲三类,多来自民歌和各种民间说唱音乐,其乐曲短小,旋律优美,节奏轻快,色彩丰富。荆州花鼓戏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其唱腔悠扬、甜美、悦耳;表演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湖乡生活和湖乡风貌,又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的剧目,据统计有一百九十七出。
其中,有的是从民歌小调改写而来,如《抽门闩》、《掐菜薹》、《告老爷》等;移植或艺人创作的,如《贺端阳》、《打补钉》等;文人编写的,如《江汉图》,就是出自清同治年间沔阳的一个落魄官吏郑东华笔下。另外还包括诸如《站花墙》、《双撇笋》、《打莲湘》、《戏蟾》、《三官堂》、《辞店》、《阴审》、《告经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