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今天,子随母姓不再是新鲜事,但依旧很难成为普遍的现象
现代人都无法普遍接受的事情,凭什么要求在1500多年前的隋唐就得成为“普遍真理”?还非得要求杨广和李渊在户口本中的“民族”一栏中,非得随娘填上“鲜卑族”的字样?
先说隋朝——不管是取个鲜卑名还是生下混血儿,都改变不了其汉人政权的本质。
可能还会有人继续杠——杨坚和李渊也是鲜卑人!
这种胡诌八扯想要证伪不难,但要说得清楚明白就不容易了。为啥?隋唐之前是近400年的分裂乱世,中原大地上不但冒出来过好几十个异族政权,民间也是汉胡杂处,关系十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汉人在胡人手底下当官或是胡人给汉人打工都是普遍现象(这种习惯甚至一直延续到隋唐直至五代末期),这是其一;其二在于隋唐皇帝都有个非常坏的习惯,那就是喜欢乱攀亲戚关系,尤其是认个牛叉的祖宗。这就导致我们想要捋清他们的家族世系关系,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
五胡之乱和南北朝对峙是一场灾难,但客观上加快了民族融合
先说隋文帝杨坚。
老杨当上皇帝以后,一口咬定自己出身关中高门弘农杨氏,乃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世孙——这事其实挺尬的。原因是弘农杨氏在东汉时确实很牛,但到了魏晋以后就没落了,族人不是被族诛就是遭到排挤,甚至其世系传承的真伪都饱受质疑。所以自北魏以后,弘农杨氏搞出来的家谱普遍不为真正的世家门阀所承认。也正因为如此,就冒出了一大堆假货以弘农杨氏自抬身价,杨坚显然也是其中之一。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考证,杨坚应该是出身山东(指崤山以东)寒族。不算乱认的祖宗,他明确可考的祖辈能追溯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某个燕国(哪个燕国实在考证不出来,反正都是姓慕容的鲜卑人弄出来的)的北平太守杨铉:
“隋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小名那罗延。本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之十四世孙也。震八世孙,燕北平太守铉。铉子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皇考忠。”(《北史·卷十一·隋本纪上第十一》)
杨忠就是杨坚他爹。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从杨铉到杨祯哪怕一直都在替鲜卑人打工,但他们的汉人血统几乎没有遭到过质疑。真正惹出争议的恰好是杨老爹杨忠。
杨忠非常能打,是名副其实的“猛将兄”
杨老爹历仕北魏、西魏和北周三朝,最大的特点就是武力值爆表,堪称货真价实的“猛将兄”。在他的戎马生涯中,不管东魏、北齐还是南梁,反正是见一个打一个,几乎战无不胜,故而积功“进爵陈留郡公,位大将军”(引用同上)。
可是杨老爹立起功来依旧没完没了,这就让西魏的实际统治者、他的大老板宇文泰有点头疼了。为啥?功高难赏了呗。按杨老爹的立功速度,估计用不了多久就得功高震主了,搞不好就得弄成一出悲剧。所以宇文泰合计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个好主意——要不干脆赏你个鲜卑姓吧。
从此杨忠就变成了普六茹·忠(也作“普陆茹”或“普陋茹”,后改为茹姓),看上去就很像个鲜卑人了。
现在的国人跑到外企打工或出国留学通常要取个英文名,比如李狗子摇身一变可能就成了“Aaron Lee”。但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黑发黄肤,连户口本上都甭想改动一个字。
取英文名的目的据说是方便交流,但我觉得没啥意义
所以普六茹·忠还是杨忠,换个姓氏也换不了血统。而杨坚的亲妈叫吕苦桃,齐郡济南(今山东济南)人氏,跟杨老爹青梅竹马,也是个妥妥的汉人。
所以杨坚的汉人血统毫无问题,哪怕有人拿普六茹·那罗延说事——其实这更是鬼扯。那罗延(Nryana)根本不是什么鲜卑小字,而是梵语金刚力士的意译。话说南北朝那会儿鲜卑人疯狂的崇信佛教,不但满山狂刨石头(各种佛窟),以佛教神灵为名还形成了风潮,像萧摩诃、尉迟菩萨、尔朱菩提这种在今天看起来非常无厘头的名字,在当时的鲜卑人中简直遍地都是。像杨坚的那个母老虎老婆独孤伽罗,名字就是梵语Tagara的音译,是一种佛教徒喜欢用的香木。
而杨坚之所以娶了独孤伽罗导致杨广成了混血儿,这事也得赖到杨老爹的头上,谁让交上了一个“损友”独孤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