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纪中百事
编辑 | 纪中百事
前言: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天安门不仅仅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绮丽瑰宝,更是代表着一种专属的文化精神。开国大典时,*亲自按下按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站起来了!
既然是名胜古迹,又是重要的历史界碑,其独特的“不可复制性”是最能体现历史价值的所在,但是为何建国20年之后中央却下令要将其拆除重建?重建之后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一、天安门惊现安全隐患要说起天安门为什么会出现安全隐患,还得从它“饱经风霜”的历史开始讲起。
天安门始建于1417年,是紫禁城的正门。那个时候这座城楼还被称之为“承天门”,寓意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而除了名字和现在不同外,在外观上其实和现在也有很大的差别。
与我们印象之中天安门雄伟壮丽的的形象不同的是,700多年前的的天安门仅仅是一座由木头搭建的三层五间小牌楼。至于他是如何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细说起来还当属“天灾”“人祸”的结果。
公元1457年当时的承天门被天雷击中,燃起的大火很快就将木质的牌楼焚毁,直到8年后才被完成升级重建,变成了一座规模稍大一点的门楼。
到了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兵攻入北京后遭到了吴三桂和多尔衮的重创,临逃之际气不过败走京城一遭,遂一把火烧了宫殿,而承天门在这把大火之中再次遭受重创。
直到清政府上台之后,顺治皇帝定都北京,才在修缮承天门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并将它的名字改为了“天安门”,意为“受命于天,安邦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