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万鹏:《白鹿原》在深层意义上重构了民族精神。它继《四世同堂》给民族主义以最高褒扬,《白鹿原》问世使民族文学在更高意义上崛起。
大家都知道《四世同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家族和民族文化描写的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根据原文拍摄的影视作品更是轰动一时,不过当时的红尘君还在牙牙学语的阶段,只是有个大概印象而已,想必如今九零甚至零零后的小朋友们更是对其一无所知了。
不过没关系,近代我们又有了一部风格相近,水平也相当的优秀作品给我们来解读赏析,它就是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这部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其厚度和深度,都远非那些只是“浅尝辄止”的作品可比,它是作者在我们国家那一段时期的沉重历史的长河中,“埋头拼命的挖掘和探索,然后思索后得到的结果”。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部作品底蕴太深太厚了,不知多少名家学者都竞相长篇大论的分析,红尘君才疏学浅,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哪敢说全面解读?所以只敢从一个很小的点切入来看一下,就像是牛顿老师曾说过的,“在绚烂璀璨的海滩上只捡一个普通的贝壳。”
当然了,高居世界名人排行榜第二的“牛老师”只是谦虚,而红尘君则是心虚,毕竟我和陈老师的水平天差地别,只能说是无知者无畏,大着胆子来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一个小侧面。
而我们这次要讨论的话题就是——白鹿原中,这“白”和“鹿”背后所代表的含义。
白鹿原的由来其实关于鹿的描述,在远在上古时代前就有了,这种温驯可爱的小精灵,一向是作为百姓们对于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憧憬: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在呦呦的叫,吃着野地里的艾篙,我有宾客而来,弹瑟吹笙迎接——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