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三:培养孩子行动力就是让他听话照做
有的父母很得意,说自己的孩子非常听话,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敢违抗父母的意愿,认为孩子的行动力非常强,错了,真正的行动力,是不需要父母强调和要求的,孩子自动自发去做的一种行为;
正如《孙子兵法》里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够不打不骂不强调,孩子也能够做好,这样的父母才称得上是培养孩子“行动力”的高手。
04
那我们父母到底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行动力呢?
(一)父母要明确当下要提升孩子哪方面的行动力管理大师余世维曾说:“一个时间段内只关注一件事情,专注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是很多父母却总是希望,在一个时间段内,解决全部的问题,从早上孩子赖床,一直唠叨到晚上孩子不按时睡觉;
于是,孩子痛苦不堪,父母精疲力尽,最后大眼瞪小眼,对孩子训斥:“你是老天派来气我的吗?”;
其实是父母给自己下了个“套”,希望在一天之内就把“长城”建好,那不是自找苦吃吗?因此,父母应该明确当下孩子最需要提升的是哪方面的行动力,是赖床?还是拖拉?还是不爱收拾房间?
总之,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次只抓一件事,其他的统统先放下,正如伟人*所说:
(二)帮助孩子唤醒不采取行动的恐惧或痛苦“凡事要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管理大师余世维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女儿喜欢在楼上看动画片,每次妈妈喊她吃饭得喊上好几遍,都不下楼吃饭,于是夫妻二人打算来一次“春风演习”,选了一个周末,提前把冰箱里的食物清空;
当女儿又一次错过晚饭时间的时候,发现大家已经吃过饭了,而且吃的一点不剩,女儿打开冰箱一看,空空如也,“没有留我的饭吗?”女儿问道;
父亲:“我们以为你不饿,所以吃光了”;
女儿:“别开玩笑,饿死了”;
父亲:“没有开玩笑,真的吃光了”
女儿:“那我怎么办?”
父亲:“没有什么怎么办,等明天早上再吃”
于是,女儿在饥饿煎熬中,度过了漫长的一夜,第二天早上,天才刚亮,妈妈起床后发现,女儿早已坐在了饭桌前,一手拿着刀,一手拿着叉,心想这一餐一定不能错过……
故事中,父亲通过唤醒孩子不采取行动(拖拉)的痛苦(饥饿),使得孩子做出来改变,提升了行动力,正如旅美华人作家高德曾说:
(三)先让孩子迈出一小步“一个人的恐惧程度越高,他对信息做出的反应也就越多”
有一个妈妈对女儿说:“你看看你的房间,乱得像猪窝一样,还不赶紧收拾一下!”,结果,女儿把老妈的话当耳边风,继续在玩他的玩具;
这个时候,妈妈也意识到了自己这样表达不太妥当,然后就换了种说法对孩子说:“女儿,你的房间有点乱,让我们一起来收拾一下,你负责收拾书桌怎么样?”,没想到孩子立马起身开始整理书桌了……
心理学家查尔尼迪为慈善机构募捐的时候,只是在募捐演讲的末尾,加上了一句话,就使得所募捐到的钱物比以往多一倍以上,而且屡试不爽,多加了哪句话呢?——
“哪怕只捐一分钱也好”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门槛效应”,把这种技巧用在对孩子行动力的开发上就是,先不要给孩子设置太高的门槛,先把门槛降低(比如:由“收拾房间”转为“收拾书桌”),让孩子先迈出一小步,这样孩子就更容易付出行动了。
而一旦孩子愿意迈出一小步,她接下来的行动也会趋向于和开头保持一致——既然一分钱我愿意捐,看来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何不多捐几块钱?
同理,既然妈妈叫我收拾桌子我愿意配合,看来我是一个爱干净爱整洁的人,为何不把地也扫一下呢?
因此,父母先引导孩子做出一个小改变,先迈出一小步,接下来的大改变就自然而然发生了,正如世界潜能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所说:
(四)正面强化孩子的行动力“改变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意愿问题”
行为学家凯伦·布莱尔在《别毙了那只狗》一书中,描述了训练师训练海豚的经历:
训练1:为了训练海豚跳出水面,训练师会在海豚自己偶然跳出水面的时候,奖励给它一条鱼吃,这样,海豚就知道,跳出水面就意味着有鱼吃,就更乐于跳出水面了。
启发:当孩子偶然表现出积极行为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孩子奖励(眼神、拥抱、赞美、小礼物等),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训练2:为了防止海豚懈怠,训练师会慢慢提高要求:只有当海豚表现更好,跳的更高的时候,训练师才会奖励海豚一条鱼。
启发:对孩子的积极行为的强化,要不断的提高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例如,当孩子已经养成向长辈问候这个习惯之后,父母可以选择其中一次“孩子给奶奶买水果”的这件事,进行奖励强化,孩子就知道了,对长辈的爱要用行动来表现,不能只挂在嘴巴上。
训练3:为了训练海豚每一次起跳都全力以赴,训练师会在海豚跳出水面多次之后,对海豚表现特别杰出的“一跳”,进行大大的奖励(一次性奖励五六条鱼),让海豚知道,如果动作完成得非常好,就有机会获得一次“大奖”,因此,每一跳都拼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