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龄在北京病重时,张宝龄在大陆生活怎么样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2-12-03 07:52:36

我是只蝴蝶,恋爱应该是我全部的生命,偏偏我在这个上面仅余一页空白。

上述这番话出自民国女作家苏雪林之口,寥寥数语,说出了此生最大的遗憾。

张宝龄在北京病重时,张宝龄在大陆生活怎么样(1)

图|苏雪林

苏雪林,原名苏小梅,民国时期著名作家。1897年出生在浙江瑞安县一个叫岭下的乡村里。小时候的苏雪林便已经具备了才女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她热爱读书、悟性极高、向往自由。

小时候的苏雪林跟着跟着叔叔及兄弟们在私塾里读书,但是等到十多岁时,苏雪林已经不满足仅仅学四书五经和古文诗词了,她想到外面去求学,学新思想、新文化。

但是苏雪林的父母属于传统的并且具有极强封建思想的人,他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从来不期望甚至百般阻挠苏雪林去外地求学。

为了能够去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她不惜采用以死相逼的方法。苏雪林曾回忆说:

愈遭压抑,我求学的热心更炽盛燃烧起来。当燃烧到白热点时,竟弄得不茶不饭,如醉如痴,独自跑到一个离家半里,名为"水上"的树林里徘徊来去,几回都想跳下林中深涧自*,若非母亲因对女儿的慈爱,战胜了对尊长的服从,携带我和堂妹至省城投考,则我这一条小命也许早已结束于水中了。

在求学的道路上,苏雪林赢了,可以说是完胜。但是在婚姻上,无论苏雪林如何抗争,却最终还是屈服于家里的包办婚姻。

张宝龄在北京病重时,张宝龄在大陆生活怎么样(2)

苏雪林在十六岁时,家里便给她定了亲,未婚夫是张宝龄,是五金商人的儿子。张宝龄也是一个知识青年,他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理工课程。

可以说两人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都是门当户对的。但是苏雪林是一位追求爱情的新式女性,家里给二人定亲时,苏雪林在法国留学,张宝龄在美国留学,根本就没见过面。所以二人只能靠书信了解彼此。

尽管苏雪林从未见过张宝龄,但通过他写的那些文字流畅、字体漂亮的信,她便能看出来他的确如父母所言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可同时她也从他的信中读到了浓重的清冷与淡漠,这让她心中感到十分不安,甚至有了退婚的念头,然而她几次拒婚皆以失败告终。

张宝龄在北京病重时,张宝龄在大陆生活怎么样(3)

图|苏雪林

1925年,在法国留学归来的苏雪林,面对病重的母亲提出让自己完婚的心愿时,苏雪林再也没有勇气去拒绝。

就这样,苏雪林与张宝龄完婚,了却了苏雪林母亲最后的心愿。

婚后二人的生活果然让苏雪林猜中了,二人的性格严重不合,苏雪林属于才华横溢的文艺女青年,追求自由、浪漫;而张宝龄则是标准的理工男,而且他并不欣赏苏雪林身上的才华,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就是苏雪林在通信中感觉张宝龄冷漠的原因。

有这么一个传言,话说一个中秋之夜,苏诗意盎然地对张说:

你看这月亮多圆呀!”张一本正经地说:“没有我用圆规画的圆!

二人婚后属于各忙各的事业,后来更是分开两地。而且婚后的二人同居不同寝,婚姻有名无实。

张宝龄在北京病重时,张宝龄在大陆生活怎么样(4)

图|张宝龄

直到1944年,张宝龄也赴武汉大学任职,一对夫妻终于相聚。虽然久别重逢了,但是依然保持同居不同寝的约定。

据苏学林在武大的同事杨静远在《苏雪林先生漫记》一文中说,

“张先生应武大聘来乐山,住进‘让庐’,但两人仍各处一室,同餐不同寝。”

两人的关系到这个时候其实就不能说是夫妻了,应该是好朋友,互相扶持,彼此帮助。

两人的生活的细节我也在此向大家介绍一下。

据记载:某天,陈源凌叔华夫妇的女儿陈小滢去让庐玩耍,看见张宝龄正在给苏雪林理发,“张先生把一个大碗盖在苏先生的脑袋上,用一把剪刀沿着碗的边沿进行剪理。”

你读到这,估计脑中能浮现出这个好笑的画面,写到这,我突然觉得张宝龄这个理科男,也是很幽默的。但是爱情这事,谁又能说的明白,也许苏雪林偏偏不喜欢这一款类型的男生。

这次二人的重逢时间比较短暂,仅仅一年,张宝龄便辞职回了上海。

张宝龄在北京病重时,张宝龄在大陆生活怎么样(5)

图|苏雪林

1949年夏,苏雪林远赴香港,而张宝龄选择留在了大陆,夫妻俩就此诀别。再也没有相见,而且终其一生,二人也没有离婚,就连单方面的离婚也没有。

苏雪林与张宝龄之间可能不是爱情,而是在一起久了所产生的亲情。这个亲情比较复杂。

张家的子侄经常与苏雪林通信,在信中有个细节,或许能找到答案,张宝龄的侄子在信中告诉苏雪林:

张宝龄在北京病重时,有一位侄媳妇给他织了一件毛衣,毛线不够了,忽然看见他的箱子里有一条羊毛围巾,恰巧与毛衣的颜色相同,她便想拆开围巾,张宝龄见状连忙摇手阻止,他指着围巾对侄媳妇说:“这是你们二婶(指苏雪林)的东西,我要留作纪念,毛线不够了可以到街上去买。”他说这话时流下了眼泪,末了,他又倍感遗憾地说:“我过去对你们二婶实在是太过分了,现在追悔莫及。”他说过这几句话后,没有几天便去世了。

苏雪林读了侄子的信后十分感伤,她后来在回忆录中说:

“我也很后悔,叫他孤栖一世,不能去享受他理想中的家庭幸福,也实在觉得对不住他。”

张宝龄在北京病重时,张宝龄在大陆生活怎么样(6)

图|晚年的苏雪林(左)

两人都是好人,彼此没有感情,却彼此心怀愧疚,那么为何不痛快的离婚各自寻找幸福呢?而且,在张宝龄于1961年去世后,苏雪林也坚持不改嫁,依然名义上是张宝龄的合法妻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苏雪林是基督徒,不允许离婚,第二个原因,晚年的苏雪林给出了答案:

这段婚姻我并不后悔,虽然我二人没有感情,但是我还是要感谢张宝龄,虽然他没有给我爱情,但是给了我自由,让我可以专心的研究学术,不再去想别的!

1999年,苏雪林去世,享年102岁。晚年的苏雪林,明确表示对这段婚姻不后悔,也许在爱情与学术之间,苏雪林觉得后者更重要吧。

其实我最佩服的还是张宝龄,他从未对苏雪林提出过“离婚”二字,他虽然想要贤妻良母,但从未要把妻子换掉另娶,他给了她一辈子时间,甚至在与她分居两地的漫长岁月里,他从未与任何人传过绯闻艳事,在婚姻里一直很忠诚。

两个人虽然不是爱情,但是却胜于爱情,但是究竟两人之间是什么感情,我也说不出来。

参考资料:《苏雪林自传》、《苏雪林文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