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和京圈的渐行渐远,明面上看是王朔被封*。
1993年,《上海文学》发表《旷野上的废墟》,抨击以王朔带头的痞子文化。
随后王朔被封*,败走美国,国内的烂摊子全丢给了冯小刚。《一地鸡毛》、《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连续四部片没法上映。
冯小刚第一次摔了个大跟头。
但冯又实在是个幸运的人:他靠着京圈的特权起家,京圈的灵魂人物消失,他再次赶上了时代变化。
1992年,改革开放开始了。
这事对文艺圈的影响,拍电影、电视剧,都不是一家独大。只要有钱,民营资本也能入局。
1997年,韩三平上门,说北影可以投资,让冯小刚打造内地首部贺岁档影片。
当年可没贺岁档这个说法,大过年的谁不在家过年去看电影?
直到成龙用《红番区》打脸,9500万票房,有钱谁不想赚?
冯小刚压下全部身家拍了《甲方乙方》,横扫了3300万票房,从此正式开启国内贺岁片概念。
冯小刚征战贺岁档20年,前后拿下了8次档期冠军。
此时冯小刚的亲密战友变成了华谊。
华谊两兄弟确实背景不凡,也是大院子弟,当个体户做广告时就能拿下成批国企资源。
但他们和冯小刚在一起玩时,相比靠体制内关系,更多玩的是市场花样。
1、影视行业的工业化
电影厂年代明星是不值钱的。演员就是个工种,即使拥有知名度,也没法变现。
市场化运营后,明星成为稀有物种。
华谊的赚钱方法很简单:一头连着导演冯小刚,一头连着经纪人王京花。华谊出钱、王京花出人、冯小刚出作品。
2、资本时代
靠劳力赚钱还是太慢,于是冯小刚又玩起了资本那一套。
华谊花10.5亿收购冯小刚公司,两者签订了对赌协议。结果冯对赌失败,要赔偿2.3亿。
但10.5-2.3,即使全额赔偿,冯小刚仍能成功套现8亿。
至于这笔差价谁来买单?当然是被割韭菜的股民了。
纵横江湖几十年,冯小刚两次判断对局势,保证自己的不败战绩。
可冯的好日子,可能也到头了。
2007年,冯小刚的《集结号》上映,这部片当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港圈资本北上的《投名状》。
业内普遍不看好冯小刚的《集结号》:「一部拍解放军的电影,老百姓怎么会认呢?还没明星,从头到尾都是脏兮兮的。」
结果《集结号》最终票房创造了内地电影史的记录。
《集结号》的成功让业内达成共识:一部好看的主旋律电影上映,可以得到的支持是更巨大的。
但当年拉了冯小刚一把的韩三平,这次选择了西北圈出身的老同学,黄建新。
两者接连合作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
而当初开创了主旋律片风潮的冯小刚,却被抛下了。
这种低潮不止出现在冯小刚一人身上。
当年的京圈一把手郑晓龙,你知道他2012年又新拍了一版《新编辑部的故事》吗?
红三代叶大鹰,近年来最出圈的消息是「为爷爷叶挺将军维权」。
叶京导演,2016年拍最后一部片时找不到钱,还是冯小刚带着王朔去找投资商,结果也没刷来钱。
再看京圈中相对混得好的一波。
滕华涛,他本人有一句名言:「自己属于不喜欢聚会混圈子的人,但是和他们关系特别好。」
曾经的滕华涛确实有这个底气,拍《双面胶》时,他坚持让当年还是小透明的海清当主演,没人肯投钱,最后是找的国资委主管的央企投的钱。
但这几年滕导最大的新闻,是他用烂片《上海堡垒》,关上了国产科幻电影大门。
《上海堡垒》是2013年立的项,男主角选了当时的顶流鹿晗。虽然滕华涛一再解释不是冲着鹿晗的流量身份。
可制片人王琛还是说了实话,「我们这个项目需要他,比他需要我们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