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团圆结局仍然是绝大多数观众的期许,但《琅琊榜》没有提供这种满足,它让男主角在最后一集回到了原点,战死于沙场,以轮回的方式达成了自己最后的蜕变,也达成了整剧的悲壮。这个结局否定了「权谋」——梅长苏必须消亡,而林殊得以复生,《琅琊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天真而自洽的情义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与人性交织缠斗,利益关系瞬息万变,权谋是手段而非目的,而核心驱动力是情与义。尤其难得的是「义」。
文|叶三
图|电视剧《琅琊榜》
按照网上流传的一则定义,所谓「权谋」,是「同一社会组织成员之间为进行权力斗争所使用的那些反道德、反规则、反理性的诡秘性计谋」。按此定义,中国人从来不缺少权谋,实际上,中国人的生活时刻处于权谋之中。
然而,在《琅琊榜》之前,我国可被称为权谋剧的剧集基本都属于正剧范畴内的帝王剧,如《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大秦帝国》……这些剧集依照演义或真实的历史画瓢,严肃,厚重。它们给观众的印象是,权谋即帝王固权术,「人与人斗其乐无穷」。居庙堂之高,是《资治通鉴》,处江湖之远,则是「厚黑学」与「老不读三国」的家训。
54集电视剧《琅琊榜》于2015年开播。平心而论,虽然以「古装权谋剧」为标签,但《琅琊榜》中的权谋刻画远远谈不上成熟,梅长苏总是层层深算,相形之下,他的对手显得弱了,一些危机也化解得匆忙,让它并没有以往权谋剧的磅礴。可贵的是,它第一次将权谋剧与沉重的历史剥离开,为「权谋」二字赋予了正义的动机。
《琅琊榜》的故事发生在参照南梁时代虚构的架空世界,是个复仇传奇:背负着十二年前七万赤焰军冤死的血仇,男主角梅长苏(林殊)重返帝都,在多方势力中运筹,暗中帮助昔日手足靖王成功夺嫡,最终沉冤得雪。
不妨这样说,《琅琊榜》是权谋剧的青春表达。在正剧调性之外,多种剧型元素被引入创作中,如偶像剧、言情剧、武打剧、轻喜剧……乃至网文改编作品中常见的游戏剧情推动机制。但它将不同风格糅合得圆融平衡,加之精良的制作与表演,使得最后的呈现水准无愧被称为当年的现象级剧集。它轻盈,明朗,尤为适合年轻观众的口味。《琅琊榜》之后,同类型的网文改编权谋剧陆续出现,如《上阳赋》《天盛长歌》等,也可见它的深远影响。
徐浩峰在评论中国武侠片时曾说过:「类型片首先要确立一种特立的价值观。」像《权力的游戏》般生发于中世纪文化,又在奇幻时空中大放异彩的权谋史诗,从未在我国的影视表达中出现过,更无论《纸牌屋》这样的现代政治剧。魔幻主义的《权力的游戏》放眼于欧洲大陆,将权力更替、家族繁衍与众多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归向生存与毁灭的终极问题;现实主义的《纸牌屋》则直指当下的政坛权斗黑幕,无论时间、空间的纵深,还是飞扬的想象空间,这类权谋剧都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图景。
而《琅琊榜》之前,我国权谋剧中的价值观始终如一。无论帝王剧、宫斗剧或是奇幻剧,天庭地府,抑或架空的神仙世界,无一不是人间的翻版,权力架构大同小异,「成王败寇」的判断体系一以贯之,系统性的政治见解无法成形,更谈不上发展。
「这些肮脏的事情就由我来做……这些痛苦和罪孽就让我来背负吧。」梅长苏说。《琅琊榜》并没有颠覆权谋,而是消解了它。在剧中,权谋的终点仅仅是朴素的德怨两清。它是破碎的,修正主义的,然而稚拙而温暖,带有一点理想色彩,打动了我们的心。
2与2000年之后的大部分IP剧一样,《琅琊榜》脱胎于网文原著,先天具有爽文基因。主角总是由弱到强,从一无所有开始,刷怪,升级,最后成为毁天灭地的高手。读者或者观众的快感,便来自于这种现实世界中难以觅得的成就与胜利。
梅长苏的出场便是弱的,他畏寒,气短,需要有人时刻在旁照顾。他的前身林殊原本是叱咤沙场的少帅,赤焰军遭暗算全军覆没后,林殊身中剧毒,削皮挫骨后音容全变,易名梅长苏。由武到文,由贵族到平民,特别是由骁勇到孱弱且一味孱弱,越来越孱弱,梅长苏始终命悬一线。
他清雅,易感,「多智而近妖」,那种美感是《世说新语》式的,脱离了同类角色中常见的阳刚气质:好胜、冷酷、强壮。《琅琊榜》中多次以赤焰军的闪回镜头去强调林殊与梅长苏的对比,以此描绘这个自死亡中爬起、身担重负的悲剧形象。在蜕变后,他以一种近似自虐的方式实施他的复仇计划,仿佛生还本身便是一种罪责。但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他又多次为伤及无辜感到内疚至病倒。这种多层次的心理描绘使得人物具有了立体感,梅长苏的魅力是精神性的,唤起的观感则是怜惜与担忧。
梅长苏的死敌梁帝,一代枭雄,凉薄多疑,刚愎自用。为巩固皇位,在奸臣夏江、谢玉等人的怂恿下,一手制造了害死七万赤焰军的梅岭血案,残害忠良,一并逼死长子和亲妹,点燃了故事的引线。梁帝的原型为梁武帝萧衍,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诸多帝王的缩影,在政治斗争中被权欲异化的典型形象。
多疑的梁帝
梅长苏入京,搅乱的是政局,更是人心。《琅琊榜》的故事正式开始时,梁帝已到晚年,虽然仍沉迷于制衡之术,终日弄权,毕竟渐渐软弱昏聩。靖王萧景琰刚毅方正,长期被冷落,游离于皇权斗争之外。作为林殊(梅长苏)的表哥和儿时挚友,在《琅琊榜》中,靖王这个最具男性特质的角色是功能性的,通过他,梅长苏实现了「沉冤得雪」与「还天下一个明君」的双重理想。
《琅琊榜》中的女性形象众多,也各具特色,无论刚正不阿的夏冬,有勇有谋的霓凰郡主,还是蛇蝎美女秦般若,各有各的目的和行为逻辑,其中静妃是最耐人寻味的一个。这个人物睿智,沉稳,她的恬淡柔和让权斗漩涡中的梁帝感到轻松惬意,以此逐步赢得了梁帝的信任,为梅长苏的复仇大业提供了关键性的辅助。
如RPG游戏的进程一般,梅长苏在种种外挂的帮助下,成功打败诸方力量,将靖王辅佐至太子之位。
梁帝最终被扳倒的那一场戏颇具莎士比亚气质。像一头被围猎的老兽,他在庙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审判,直面自己众叛亲离的结局。这一幕很过瘾,也很惊悚,那一刻的梁帝可恨又可怜。在人生尽头,最信任的靖王与静妃的背叛,是对他最沉重的打击。
这一幕,对应着梅长苏在扳倒谢玉时对其子萧景睿的愧疚。梅长苏终究不是梁王,无法心安理得地将他人当作权力场上的棋子恣意摆弄。萧景睿在离开帝都时告诉梅长苏,人总有取舍,会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他不能强求梅长苏将这段友情看得同自己一样重,但他理解他。梅长苏回答,望他「永保赤子之心」。
在剧集结尾,赤焰军沉冤得雪后,靖王景琰想要恢复林殊的身份,遭到了梅长苏的拒绝,他说,自己在世人面前是一个诡计多端的谋士,而景琰要做一个有情有义、公允无私的君主,「你的身边不能有我这样的人」。
这便是《琅琊榜》的精髓。尽管精于权谋,且通过权谋最终实现了正义,但梅长苏持续被不得不使用这一套手段的无奈折磨着,对权谋的深切排斥直接导向了自我厌恶,他不允许这样的自己享受友情和爱情,甚至无法忍受自己活着。梅长苏的纠结矛盾,也是《琅琊榜》中价值观的纠结矛盾。
虽然大团圆结局仍然是绝大多数观众的期许,但《琅琊榜》没有提供这种满足,它让男主角在最后一集回到了原点,战死于沙场,以轮回的方式达成了自己最后的蜕变,也达成了整剧的悲壮。这一点点反「爽文」模式的挑战,在我看来,是剧作方对叙事完整性难得的坚持,也是对「权谋」的最终否定,梅长苏必须消亡,而林殊得以复生——《琅琊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天真而自洽的情义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与人性交织缠斗,利益关系瞬息万变,权谋是手段而非目的,而核心驱动力是情与义。
尤其难得的是「义」。《琅琊榜》中的义不仅是家仇,还有国恨,赤焰军的冤情不是手刃仇人那么简单,河清海晏的社会理想经由自上而下的变革才能完成。运用权谋的动机在「义」,纠结在情,必须实施的隐忍、利用和牺牲挑战着良知。《琅琊榜》对于信仰的坚持,「饮冰十年,难凉热血」,几近浪漫。
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大梁国并没有靖王,更没有梅长苏。萧氏诸王为争皇位*得白骨如山,政权分崩离析,最后以亡国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