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一统天下离不开“云台二十八将”,而与大多数开国帝王对待功臣的态度不同,除了战死、病死,所有将领都得以善终。这有他宽仁的因素,也有诸将甘于退居二线的觉悟。有人会说:“不过是为了保命而已。”这也许是个理由,但是,如果你看过这些将军的经历就会明白:爱读书才是一切的根本原因。
刘秀与云台二十八将
一、名垂青史比高官厚禄更重要
刘秀是依靠豪强、士族成就的霸业。一方面来讲,它为后来亡国留下了隐患。但从另一面方来看,这些人从小生活富足,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眼界远不是那些出身草莽的盗匪可以比的。
以“云台二十八将”排名前七位的人为例,即: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除了吴汉,其他六人全部是研习儒家五经的好手。即便像贾复这样,看上去一介武夫,实则精通《尚书》。如果说刘邦在芒砀山上的那老哥儿几个更看重高官厚禄,那刘秀的众功臣则有更高的追求了。
贾复剧照
邓禹在刘秀刚到河北时说过一句话:“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这句话说得很漂亮也很真实。邓禹从小饱读诗书,十三岁便能背诵《诗经》。况且邓家是新野大族,从不缺少荣华富贵。他能抛下一切从新野追到邺城,就是要跟着刘秀一起青史留名。
有了这个清晰的目标,当功成名就后,还有什么可再贪恋的呢?在跟随刘秀四处征战时,他的人生抱负已经实现。所以,在建武十三年天下一统之时,邓禹第一个交出了兵权。因为他懂得:无论后来再发生多少事儿,他的大名必将会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邓禹剧照
二、研习学问比勤于武事更能让君王放心
所有的开国帝王都猜忌功臣,因此我们诟病刘邦、朱元璋,甚至是李世民、赵匡胤。而刘秀其实也没能免这个俗,他同样猜忌“云台二十八将”。
寇恂被刘秀看作自己的萧何。萧何当年镇守关中,为刘邦源源不断地运输粮草和士兵;寇恂则雄居河内,做着与萧何同样的事儿。与刘邦猜忌萧何一样,刘秀也屡次写信“问候”寇恂。对于帝王来说,最害怕的就是位高权重、拥兵自立。那最不怕的是什么呢?舞文弄墨、研习学问。所以,当寇恂是战场上的将军时,他能*伐果敢、有勇有谋;当为一郡太守的地方官时,便会修治学校、教生授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