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哪吒》的剧情里不时交织的两条平行线,小康以及阿泽、阿彬、阿桂三人,可以看到蔡明亮过去拍电视剧时的戏剧处理,以及往后电影中那些几乎没有戏剧情节的处理。
小康,李康生的这条线,做为一个观察者,他大部分都是在城市中游走与观察,几乎没有与他人互动交谈,而另一条线就是他观察的对象。
在被他观察的另一条线里,安排了一个犯罪的情节。透过这些年轻演员,戏剧张力很强的呈现了青少年处境的问题,很有说服力的呈现了青少年无拘无束,却也无依无靠的生活质感。
与蔡明亮之后电影相比,《青少年哪吒》的意像明显容易解读许多,反映社会问题的写实性够,但没那么有艺术价值,很像一部人生剧场的写照 ,看得出本质上很有潜力,但仍有许多可能开发出的价值。后来也证实蔡明亮也把潜能彻底转化,成了那位享誉国际,却在台湾清苦度日的“艺术大师” 。
从叛逆中寻找自由这是一个属于追随、窥视与盲从的故事,就这样在李康生的心中慢慢的发展起来。
囚禁在好学生牢笼下的他,是妈妈求神问卜下的哪吒,和父亲李靖经常起争执的那个三太子,平常当然不是个听话的孩子,这句话让他特别的爱听。从此他就过着像是三太子附身那样的日子,催着油门去追寻一个模糊的,彩虹般缤纷的形象,直到他放下了那支电话聊天室里的话筒,好像宝宝天线亮起了回家的信号。
《青少年哪吒》收尾,虽然阿桂的问题有点匠气,但小康的无言结尾,至少给了观众一点希望,天亮了,回家了,有机会再走上好的道路...
没受过正规训练的李康生,蔡导显然是量身打造的剧本,李康生也是非常诡异的演员,又矮又黑又不帅的他,一讲话就破功,但不讲话,那种肢体语言和举手投足,实在是非常有“范” ,演技高超,尤其是那种恶作剧的表情与动作,太有喜感了。
受到主流电影的影响,往往真的会觉得这部电影很难懂。
但是这部电影最神奇的一个地方,就是蔡明亮导演再一次的遮住了观众的眼睛,你看到的全部,仅仅作为一个片段的集合。不紧凑,不夸张的情节,都是为了让每一个重要的桥段闪闪发亮。他的镜头追求的是不常规俯拾即是的片段,是真正属于每一个人的眼睛,即便是像水的隐喻、受伤时喃喃的独白,这些符号都很自然,并不刻意的要彰显或表现。
《青少年哪吒》其实是蔡明亮电影的原形。
在之后的《河流》《你那边几点》中,小康一家人相处的模式大致不出《青少年哪吒》左右:
陈昭荣在《爱情万岁》有了摆地摊的工作,但发展男女关系的行为基本上仍是循着《青少年哪吒》中的路线在走;更明显地,是在往后蔡明亮电影中的亲热戏,基本上也是一句台词和配乐都没有,观众如同是个紧张的偷窥者,连自己的呼吸都可以清楚听到。
《青少年哪吒》确认了蔡明亮作为一个电影作者的独特风格——沉默、疏离以及失落。克服从追求自我认同以及人际相处造成的格格不入与挫败,终究变成他创作的永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