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7.9的网剧《花间提壶方大厨》曾获得一定热度,在雷牧演员页面的代表作里排在第一位
他俩有很多相似之处。简单来说,他们单纯而理想化,在演艺圈这条路上,这是容易掣肘的毛病。他们不愿意为了一个角色趋炎附势、卑躬屈膝;他们不肯接受太小或太差的戏约,宁愿等待自己满意的剧本出现。有人说他们正直坚守,也有人说他们不懂变通;有人说他们保持本色,也有人说他们眼高手低。
——可能都没错。
人们常说,别为了融入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圈子,让世俗磨光了你的棱角。而事实上,往往你已经磨得头破血流,却依然融不进圈子的中心,最多只能在边缘游荡。选择不改变的,或许只是尝试过改变却无果而已。
颜一海有时会问我,如果先天没有“星二代”的身份,也绝不与乌七八糟的交易同流合污,一个自身条件不错、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演戏的演员,到底会不会有出头之日?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
或许每一个三观正的人都会觉得这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可是,不在其位,又怎么能知道这其中的难度之大、概率之低呢?
©davide bonazzi
接不到戏约的时候,他们都喜欢窝在家打游戏,或是召集一帮朋友彻夜喝酒聊天。与其说是娱乐,倒不如说是匆匆躲进兵荒马乱和人间烟火,聊遣时光易逝的焦虑罢了。
他们得不断面对无望空虚,又要时不时给自己一耳光,防止自己在这泡沫中沉沦下去。他们要习惯于不停地失意、再不停地重建,习惯于空旷剧场里的一台台独角戏,习惯于无人喝彩而还要自说自话的告诉自己:你很好,是金子一定会发光的。——这份强大的内心,说实话,我是学不来的。
上次见到雷牧哥,是他们的另一个演员弟弟过生日。小朋友不过98年生人,却有些少年老成。谈及原因,多半与见惯了不知名演员们的生存现状有关。那天雷牧非常沉默,很低落。但当一位影视公司的副总和一位网剧导演来到现场,他又像是注射了肾上腺素一般打开了话匣子。我完全能理解他的兴奋——点燃他的并非对资本的曲意屈从,而是来自超我的不甘与执着。
梦想很贵,有时候你倾尽所有还是追求不起;可是梦想又很廉价,直到铺满街头巷尾、人人唇齿之间。一提到它,你会克制不住的两眼放光、嘴角上扬,它只是你能用来打扮自己的最便宜的衣衫。
他们谈论着当下的网生内容市场和亚里士多德,良夜如此漫长。
05
由于行业属性,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市场上每天上线的影视剧。常常,颜一海会把视频暂停下来,“你看,这场戏不应该这样处理的。”说着他猛地站起身,一秒进入情境。前方就像自动打开了一盏聚光灯,映照着他眼中闪动的真诚。
很多次他都说,自己已经对表演失望了。但我知道,表演的魔力从未褪去。让他失望的不是表演本身,而是巨大的心理落差——顶流的云烟从天边飘过,而塔底人的梦,已无迹可循。
《我就是演员》里,张颂文曾经因为看到一段表现年轻演员试戏被刷的情节而触景生情、泪流满面。他说那让他想起自己曾经真实经历过的十年。
《我就是演员》第三季中,因为从叶祖新等人的作品中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张颂文罕见地流泪。
你会说,这世上谁活着容易呢?没错,谁活着都不容易。可是相比于从未对自己抱有过起飞幻想的人来说,选择当演员的人,多半自幼就被身边的人盛赞为天之骄子。他们大多从小就容貌出众、才华过人。如果有幸获得了一两次不错的机会,那就更会加重他们对自己未来华彩篇章的期待。
可是,当你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座右铭踽踽前行时,却发现很多事不是努力就有用的。
我的本科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培养方向是影视制片人。毕业后除了我,真正留在这个领域的同学寥寥无几。记得曾经跟我的一个同班同学产生过一次争论,话题是“文化”和“产业”究竟适不适合搭配在一起。我认为这是个伪概念,“产业”是靠资金发展的,而“文化”则很难在货币浪潮中沉稳下来。往往热钱扎堆的地方,文化就会迅速消融。而对方则认为,文化是必须要靠现金流、靠不断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才能生长的。
产业化给文化发展带来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根本上与文化背道而驰的病态追求。
到了最后,我们放弃了争辩。因为我们发现,这不仅是个无法结论的话题,更是我们两个在影视行业毫无根基的打工人无权干涉、也没必要讨论的话题。
作为一个刚刚开始摸索着尝试开发影视项目的制片人,我不算八面玲珑,也还没有作品加身。但我见过各种各样在观众视线之外的演员——我不太愿意把他们称为“小演员”,我总觉得这个词带着贬义和冷漠。他们可能年纪并不小,个头也不小,甚至他们的演艺经历,也不适合用“小”字来论资排辈。
但是他们没能成为“大演员”,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名气。
过去的岁月里,他们也曾试图弄懂课本里的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也曾在屏幕前率性挥洒、竭尽赤诚,他们甚至也曾以为自己不日就会成为演艺圈的宠儿。
但现实很难关照理想主义者的英雄梦境,它只是一遍遍克扣着他们的热情和耐心。于是他们一边扬着高傲的头颅,一边试图悄悄收拾起自己的心灰意冷和一败涂地。他们上一秒还在用嘴硬来武装自己心底里脆弱的泡影,但没准下一秒遇到一些小偶不然的契机,就又炸开了满天烟花。
06
每天晚上,人来人往的北京,夜店、会所、饭店包厢,到处都喧闹着影视圈的“局”。
列席的诸位,往往以出品人、制片人或是导演为核心,而一群群渴望走进观众视线的演员们,正剑拔弩张,蓄势待发。他们先要使出浑身解数获得一张获准成为“局”上客的入场券,再是推杯换盏、强作欢颜,为了一句“下次开戏叫你”可以当场喝到胃出血。
他们分明知道这种文化是病态的,可是又并不想让它停下来,甚至还有些享受这种病态。饮罢杯中酒,把自己当成赌注,像上瘾一样逢迎着它继续不断的被裹挟其中——因为除此之外,其他有可能通往成功的门路,只会更加渺茫。“先混个脸熟,再追求艺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或许都曾经在心里笃定过这样的盘算。可惜殊不知,一条路在被你选择的同时,也牢牢的选择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