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杂志多年后,受到企业家应宪先生鼎力支持,我转行去做比白纸黑字更夯实的纪录片,与岁月拔河,扑面而来了远征军、民国先生、黄埔生、老课本、深圳民间、虔贞女校、野性深圳……我发现任何晦暗的年代总有些人挺身伫立,如同绵延不绝的山岭江河,高古伟岸。
我们所作的文武民国、民间深圳和文化春秋等系列纪录片,一般无需主题歌,而我想尝试主题提炼的MV式流传,所以兴之所至,常撰歌词,终因资金和时间匮乏,成歌不多,所成多为音乐家何沐阳先生的友情助力。
记得《黄埔》纪录片首播日开幕的《惊涛伟岸》展上,光明中学的孩子合唱了黄埔军歌,接着片子主题歌MV《不锈》如大风掠过全场和两岸三地的抗战老兵:“水在河里不锈,星在夜里不锈 ……血泪在史册里,史册在墓碑里,不锈。没有什么能够挡住岁月的子弹,国家的枪,在记忆里不锈”。去腾冲国殇墓园拍摄《发现少校》时,像是冥冥中远征军的馈赠和提醒,我偶然发现了民国教科书,开始写老课本专栏,制作《先生》纪录片及其《先生回来》展览。蔡元培先生想用美育替代宗教,丰子恺先生想要艺术建国,民国音乐课蛰伏着人类共通的美育,多些琴棋书画,就会少些焚琴煮鹤。
音乐教育家沈心工谱有一首《兰》,草木微醺,弥漫春秋:“空谷人踪少,遍地生兰草。年年春风起,叶茂花开好。纵然人不识,依然花含笑。笑向冷淡淡的梅花订深交”。
方文山先生曾建议我把学堂乐歌做成一部音乐剧,或许共鸣两岸三地几代人。我有时恍惚觉得,自己就像当年学校接力赛决赛一刻的替补,主力伤退,我接棒的一瞬只能狂奔,耳边的风呼啸的是历史,身旁的景跃动着河山。
我一直心仪三首雄性的歌唱,崔健《一无所有》,汪峰《存在》,许巍《蓝莲花》,“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的,蓝莲花……”。他们唱着生命的通达、年代的缺少,让我们听到蓝莲花花开的声音。
这些年,一路上,看似我在四处不断寻觅,实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走。故国文脉的浸润,文武民国人物的势场,四方朋友的助力,深圳的包容,尤其几位兄长的厚爱,放纵了我的率性:先后主笔两份刊物的卷首语和一家影视公司的纪录词,何尝不是歌词的雏形、生息的回荡。
独白,既是角色独自沉吟的表白,也似唐人送友江边伫立,天地苍茫,一帆独白。
我的这本《歌词独白》的集子,书至付梓,好比酒至半酣,忽生敏感。往事里那些万籁俱寂处如针落地的细节,一时掷地有声起来。文化如衣冠,我这一簇针头线脑,只是牵挂自家风雨的一袭衣襟,以及衣襟下的忧喜悲欢。所谓怀抱,只是抱不下的别称。我们的大部分心事唱不出来,唱出来的未必尽是所想,所想的也未必都好,但总是要写,要唱。如果你曾经暗夜听人独唱而垂泪,或融入旷野万人合唱而热血,你懂得词,词也懂你。
附一:先生回来
—— 1 ——
如果迷路
你回不来
如果有霾
你回不来
但是今天
你要回来
回到从前
回到民国
回到无所不在
回到红楼和梦
碰不见的未来
回来是另一种离去
离去是云中的又一次回来
—— 2 ——
只要天还蓝着
就有鸟飞过
只要鸟儿飞过
春天就存在
只要春天吐新芽
先生就回来
从蓝天万里来
从碧波万顷来
从黄土百年来
从一声呼唤来
没有留不住的历史
没有挡得住的未来
且听一曲九霄环佩
看一栋红楼外
天蓝风清云白
风帆如林
人生如海
岁月如念
恍然如来
附二:允公允能——南开之父张伯苓
有水就有月亮
俯身一掬月光
有火就有太阳
取火不怕灼伤
东边把盏
渤海西边沉醉夕阳
北边舒卷
千里风津门
南开一扇窗
教育是最大的善良
爱国是最厚的土壤
惟有含辛茹苦的年轮
默默地默默地滋养栋梁
让心透亮
让后辈透亮
一个人的江湖
转个身恣肆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