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知
编辑|小阿陈
J. D.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常常被理解为一个典型的叛逆青少年,一个玩世不恭、谎话连篇、污言秽语的反英雄形象。
但是,如果从心理分析理论来检视,我们将发现他并非是青春期叛逆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一种抑郁型心理创伤的困扰。
的确,他蔑视成年人,疏离同龄人,珍视儿童的可爱纯真,他渴望爱又拒绝爱。
他始终在逃离,逃离家庭,逃离学校,逃离社会,最后无处可逃,直到逃进一家心理诊所,我们才有机会在小说的开篇听到他对心理医生喋喋不休的倾诉。
霍尔顿为何在被学校开除一年之后才被送往心理诊所治疗,在这一年里他经历了什么,他的父母为何对他长期存在的心理困扰视而不见等等,这些疑问是小说留给读者的遐想空间。
霍尔顿向心理医生和盘托出他在去年圣诞节前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度过的两三天的荒唐经历。
他如话痨般滔滔不绝,好像怕这倾诉的机会转瞬即逝。
此时在聆听霍尔顿倾诉的,除了小说中那位隐形的心理医生,还有各位读者。
J. D. 塞林格
塞林格为读者预设了心理医生的角色,霍尔顿的心理问题如何诊断、如何医治,判断权掌握在读者手中。
传统的批评有时将这个故事理解为逃离现实、寻找真爱的故事。
的确,霍尔顿这个生活于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大都会纽约的中产阶级子弟,父母双全,家境优渥,擅长写作,也颇有艺术鉴赏力,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在同龄人中可谓独到,并有一些深度。
这在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中并不多见,可他却接连四次被四所学校劝退而毫无悔过之心,甚至萌生出离开纽约,逃到马萨诸塞州和佛蒙特州,在森林里去过劈柴生火饮溪水的隐士生活的白日梦。
“对很多读者而言,霍尔顿饱尝了一个战后被改变的社会的所有懊丧”,因此,他要逃离,“逃离同时代人的命运”去找寻理想中的“宁静、理解、交流和那些美好的东西”。
他的艺术敏感性和社会洞察力与其糟糕的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冲突使他经常处于一种近乎精神分裂的状态。
面对漠视,霍尔顿如同影子在寻找自己的主人,他渴望有人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霍尔顿不断地寻找,又不断地逃离,直至身心崩溃。
但是这个理解忽视了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细节,那就是霍尔顿的弟弟的死亡。
他的去世对霍尔顿的打击是巨大的,但并没有被读者充分关注,其重要意义也没有被深入挖掘。
霍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