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吧,太出名了。
一开始,我以为是类似梭罗《瓦尔登湖》那样的主旨,推崇我们要远离城市,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
我对《瓦尔登湖》喜爱度一般,因此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也就没有多大兴趣。
时间来到2019年,新海诚的《天气之子》上映。在写影评时意外发现,电影里男主帆高随身携带一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猜测书可能是关键信息,我才摒弃刻板印象去对书作了简单了解,并写下这段影评。
电影没有交代帆高离家出走的原因,但可以合理推断出,应该是单纯受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影响,那本他随身携带用来盖泡面的书,书中讲的是一个同样16岁少年离家出走,独自到纽约游荡三天的故事。
《天气之子》影评在各平台零零散散加起来有小几万的阅读,却无一人指出我那段影评里的故事梗概是错误的。(可见一本书很出名跟真正看过是两回事)
《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是讲一个16岁少年离家出走,独自到纽约游荡三天的故事。恰恰相反,书讲的是一个16岁少年被学校开除,卷铺盖回到纽约老家时,不敢直接回家,只好先在外面游荡游荡。
少年叫霍尔顿,一个高中生,这已经是他被第四所学校开除了。那么问题是,他是坏孩子吗?
不是的,他只是不是一般家长眼里的“好孩子”,他真实、敏感、孤独、理想主义者,他是安托利尼口中那个不成熟的人,安托利尼是霍尔顿的中学老师,他说: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谦恭的活下去,意味着要接受阶级有别的社会运转规则,以及唯利是图的人际关系。浸泡在那样的环境下,大部人其实都活在“虚伪”之中。
霍尔顿被开除的那所学校——潘西中学,是所在外口碑一流的好学校,但内部极其腐败官僚,校长只愿意跟有身份地位的家长攀谈。老师们也虚伪,对校长一些油腻玩笑,也总是卖力陪笑地配合演出。
在纽约游荡的三天,社会面的虚伪、复杂、狡诈同样让霍尔顿痛苦万分,拉皮条的电梯工和同龄失足少女讹了他两份钱,酒店对面有个爱穿女装的“女装大佬”,甚至连好心收留霍尔顿的安托利尼老师,竟会是个同性恋咸猪手,而他是有妻子的。
对世间的人与事感到沮丧绝望,霍尔顿想起诗人罗伯特·彭斯的那首《走过麦田来》,脑海有了一番想象:
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我是说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麦田是霍尔顿想象中的精神自留地,为了保护它不受世俗侵扰,他想要当自己的麦田守望者,也就是说守住自己内心的纯洁。于是,霍尔顿突然不想要回家了,想去西部的山林里隐居,建个小木屋,他说:
我要定下一条规矩,就是不管谁来看望,都不许做虚伪的事,谁要做就别待。
妹妹菲比是世上唯一还纯真的人,所以霍尔顿最后只想跟她告别,结果却被妹妹赖上了,脱身不得,无奈只好答应跟妹妹回家,重新回归他的社会关系中去。
往后的生活,霍尔顿可能会去第五所学校,可能还会再次被开除,只要霍尔顿还坚持做那个不入流的,他所谓的“麦田守望者”的话,那么活在痛苦和愤怒之中,就会是霍尔顿的命。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妹妹菲比所代表的正是每个人无法脱身,无法割舍的一些人间羁绊,是它们在霍尔顿和麦田之间架起了篱笆。书中霍尔顿如此,书外的作者塞林格想必也是如此,要不怎么会等到他老年后,塞林格才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上了霍尔顿向往的隐居生活。
很多名人大佬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我想,大概是因为霍尔顿最终没能实现他想要的麦田生活。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种现实性的真实和残忍,反倒令其起了一种安慰剂的作用。我们一想到霍尔顿都没能如愿偿,心里就会平衡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