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电影系列深度解读,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电影解说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27 12:03:14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事实上,这个悬念,作为小说第一阶段的主悬念,一直持续到一百多页。这一百多页的内容里,没有任何实质案件发生。把这三个人放在同一个场景里面,就天然地有戏剧冲突。而且这个场景又在持续变换,要么是酒店,要么是轮船上,要么是某个旅游景点,要么是路途中。

而且随行的人,就是在第一章里面交代过的那些配角,也在旁边。他们为这段关系、为这个悬念增加了更多的可变性。

当然,大侦探波洛也在这群人里,他起到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他是无数变量当中的常量,就他是一个稳定故事走向和质感的人,他的出现让读者不会慌张,也不会让故事变得无法收拾。第二个作用,他在不断地强调悬念。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做法,一方面读者知道暗潮涌动,肯定有事情即将发生,有波洛在我放心了,另一方面,其实那些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大部分都是由波洛散发出来的。他会跟杰奎琳说,你爱得太深了,这很危险。他看其他的嫌疑人,好像也都若有所思。

波洛作为这个故事的观察者,他其实一直在跟读者说,你要小心这个人,也要当心那个人。因为毕竟,前100页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主悬念也没有变化,没有变化的悬念是会越来越弱的。那么,就必须要让一个人来不断地撩拨读者,说,你往下看啊,你看我猜得对不对。但其实他猜了什么读者也不知道。

阿加莎克里斯蒂电影系列深度解读,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电影解说(5)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如果说第一章的流动感已经让《尼罗河上的惨案》遥遥领先于同时代作品,那么前100页展示的如何在没有发生实际案件的时候,依然保持悬念让读者看下去,阿加莎也做得比其他推理作家要好很多。

当然,光靠人物关系和波洛的撩拨,其实还是空中楼阁,除了抽象的悬念,阿加莎还有具体的描写让读者乖乖看下去。这些具体的描写就是丰富的场景和剧情。

英国、豪华邮轮、埃及的名胜古迹,故事中的角色们走了很多地方,场景一直在变换。

同时剧情也很丰富,谋*、财产、爱情、复仇,基本上能涉及的都涉及了,每一个嫌疑人可能是为了不同的动机去犯罪的,所以即便没有命案发生,波洛也在尽力去预判每个人的作案动机。他跟一个嫌疑人在分析的时候就盘点过,为什么要*人呢?可能是爱情,可能是复仇,可能是谋财,可能是纯粹的恶,也可能是善行。对方就很诧异,善行也能导致*人吗?波洛举了个例子,A*了B,可能是为了C能够获益。你们看,犯罪动机在阿加莎的故事当中是非常灵活多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阿加莎非常善于描写人性,为了善行而*人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直到一百年后的现在,社会派推理小说中才经常使用这个动机(如东野圭吾很多作品)。

但丰富,并不等于复杂,恰恰相反,阿加莎是用非常简练、精确的文字把这些事情描述出来的。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对比,丰富与简单。如果没有简单的描写,丰富也许会沦为复杂。

阿加莎的作品很多,但是字数都很稳定,通常就十二三万字,和现在动则二三十万、甚至分成上下两本的大部头小说不一样,她的用词是非常考究的。这个考究并不在于词汇复杂、生僻,而在于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所以这是阿加莎的写作特点之一:用简单的文字,讲丰富的故事,让不同年龄、教育背景的读者都能享受其中。

阿加莎克里斯蒂电影系列深度解读,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电影解说(6)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第三个对比:主线和支线

终于,故事发展到中段,命案发生了,预告了很久的那一枪,终于开了。至此,故事的主悬念开始变了,变成了真正意义上本格推理的主悬念,那就是——凶手是谁?

波洛是怎么破案的呢?相比起注重物证,去查现场遗留的蛛丝马迹,波洛的探案方式更加关注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即所谓的心证推理。阿加莎常用的侦探方式是让波洛一个个和嫌疑人聊,前面登场过的那些嫌疑人,我们知道他们心里多多少少都有鬼,但这些鬼究竟是什么,就是在这个阶段慢慢揭露的。

这一部分的写法是本格推理的写作方式,但阿加莎的处理方式依然和其他推理作品不太一样。通过各色嫌疑人,阿加莎开始交代她最擅长的人性观察。我们会发现,不管多么边缘的角色,在这个环节都会变得很丰满,他们说的话、做的事都是有背后原因的。当然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一起谋*案变得更加复杂了,波洛在做的其实是一种排除法,只不过不像奎因那样,基于某个底层逻辑去排除作案可能。波洛排除的,是盖在谋*案之上的一些其他可疑行为。比如案发时听到的有东西掉在水里的声音是什么,他要去排查是不是和案件直接相关。类似这样的问题他有好几个,当这些问题得到解答之后,波洛就会真正看到这起谋*案的骨架。

阿加莎克里斯蒂电影系列深度解读,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电影解说(7)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阿加莎写的谋*案,我们会觉得所有人都有*人嫌疑,这会让我们陷入迷宫之中。但波洛不一样,他是觉得所有人都有嫌疑,但这个嫌疑并不一定是*人嫌疑。你肯定做了些什么,隐瞒了些什么,我把你们这些小秘密一个个了结了,最后再破*人案。这样拆分一看,你就会知道阿加莎的故事为什么很曲折很丰富,但整个逻辑是十分清晰的。

故事的后半段,嫌疑人的支线秘密被一个个揭开,读者开始得到解答的反馈,但与此同时,逐渐露出来的最核心的那起*人案,悬念更大了。为什么?因为嫌疑人的范围变小了,范围变小意味着可能性变小,这个时候,主悬念最后一次变调,从“谁都有可能”“是谁*的”,变成了“谁都不可能”“怎么做的”。

通俗小说一定要有高潮,在推理小说当中,这个高潮就是最后的核心诡计。前面所有的东西,写得再好,只能说明这部小说下限很高,但如果要让人真正印象深刻、真正在硬核的诡计上和那些推理同行一较高下,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诡计。

我们把写一本长篇推理当成筹办一场晚会。有一些推理作家是把所有的钱都用来请一个大牌,就告诉你,今天有神秘大咖,你来看吧,前面的表演就是拼盘、热场子的,不重要,只要最后那个神秘大咖足够有分量,观众也会鼓掌。

而《尼罗河上的惨案》这台晚会,是前面的每一个表演都相当精彩,这就给观众更高的期待,你后面还有什么?而尼罗河上的惨案最后的诡计,我们都知道,不比任何主打不可能犯罪的小说差,甚至,要更强。

阿加莎克里斯蒂电影系列深度解读,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电影解说(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