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上
距离《宰相刘罗锅》首播已经20余年,片尾曲中「故事里的事」已成昨日遗韵,回首这20余年来的中国影视史,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没有再产生一部类似《宰相刘罗锅》的作品?
从经济效益上讲,《宰相刘罗锅》全剧耗资700万,不到两个月便收回2000万(不算海外),这样的丰收盛况,于当时的中国电视剧中堪称空前。
从收视率来说,该剧当年的收视率超过40%,万人空巷的观剧热潮历历在目,而且这种热潮不仅出现在大陆,在台湾也创下了收视高峰。
从拿奖来说,1996年的金鹰奖,《宰相刘罗锅》一举获得了四个提名,最终刘罗锅的扮演者李保田摘走最佳男主角奖,刘夫人邓婕获最佳女配角奖,和珅的扮演者王刚捧得最佳男配角奖。
《宰相刘罗锅》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肯定有比《宰相刘罗锅》更成功、更搞笑、更严谨,或者更具有话题性的作品,但是像《宰相刘罗锅》这样,能获得如此巨大成功,同时又如此特别的电视剧,却是仅此一部。
首先,它和《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不一样,这些作品有强大的文学文本的支撑。
它和来自于港台的《戏说乾隆》也很不一样,那种充满了现代娱乐趣味和解构精神。
《宰相刘罗锅》
即使是脱胎于《宰相刘罗锅》的《康熙微服私访记》或者《铁齿铜牙纪晓岚》,在思想性和深度上也很难与《宰相刘罗锅》同日而语。
当然,它和真正充满严肃意味的历史正剧《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也完全不一样,他们的视角是精英的,欣赏趣味也是偏向知识分子的。
《宰相刘罗锅》的特别之处,来自于它的民间叙事传统以及「人民性」的叙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