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场戏的准备都做了3D建模
陈小雨:做万全的准备是为了给自由保留余地,如果前面准备得不充分的话,现场会浪费非常多的时间。其实你到现场最大的困难,是时间不够,你多给我一个礼拜,这片子的质量,绝对比现在好很多。所以能够节省出来一分钟就是一分钟,这个还是非常有效的。
我在多伦多电影学院的时候就开始学习3D建模,它能够非常高效地跟各部门之间对齐我们到底要拍的是怎么样的一场戏,每一个镜头的构图是什么,灯光、美术都可以知道他们的边界,每一个部门都可以在前期就加入创作。
我找摄影指导进来,美术指导,服装指导,不是为了让他们去给我做一个执行工种,我是为了让他们的眼光进来,让他们的生活阅历、审美、视野去丰富片子的呈现。但我们之间必然会产生分歧,分歧是我们实现、超越我们彼此的想法必经的途径。这种分歧不在前期去把它消化掉,它就会在现场产生,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吃掉表演的时间。
只有把基础的一些技术工作给做好,知道自己有一个保底的版本,现场灵光产生的时候,才能有底气去做出调整。基础工作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真的要到砍柴了的时候,该怎么砍还是得怎么砍。
《乘船而去》剧组
澎湃新闻:《乘船而去》里有很多意象化的手法,还蛮有作者性和文学性的,那是纪录片无法提供的部分,这是吸引你转向剧情片创作的点吗?
陈小雨:我14岁的时候拍微电影就是拍剧情片,包括我写小说一开始也都是虚构类的,初中的时候,还在网文连载过那种玄幻的网文,其实文学跟电影之间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可以有心理描绘,电影不直接描绘人的精神世界,得要通过描绘物理世界来反映。
但我又觉得,梦境本身也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虽然这个体验不跟人共享,但对于产生或者经历梦境的那个人本身而言,它就是很真实的。我一直比较坚定地觉得,我创作的所有的故事,无论它是虚构的,还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无论未来是科幻的,还是扎根于乡土的,它都来自一种真实的感受,就是我要亲身感受过,我才会这么去拍。我可以有不同的描绘方法,可以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方法,也可以有很多的想象,但自身的感受是那个起点、那个种子。
外婆“乘船而去”,镜头充满文学化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