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唱的歌曲《小城故事》,已经听了很多年,到现在也爱听。但心里也有过问号:小城故事多,为什么多?难道大城市故事不比小城多?我在承德市生活了几十年,对此终有了些感悟。
说来承德市历史上曾是热河省省会,塞外重镇。尽管如此,与长城以南的许多城市相比,无论是城市规模和人口,在很多年里,我只能称她为“小城”。不过,正如歌中所唱,“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这是真的,我就从天津“来”了这里,结果收获就特别多。
收获特别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城熟人多,朋友多!
故事是靠人讲的。熟人多,朋友多,故事就多,收获就多。若问对歌词有何微议,那就是你得在小城生活一段时间,不能像旅游,来了转转或喝杯茶就走。如此也会有收获的,但不会收获得特别多。
一个人的朋友总是有限的。在几百万人的大城市,你的朋友再多,也是大海中的几滴水,不要说朋友,就是兄弟姐妹,一旦成家单过,一年到头也难得见上几面。
而小城就不然,区域小,活动空间相对集中,比如承德有避暑山庄,很多人是每天必去那里转转,一路之上,不遇见熟人和朋友是不可能的。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老邻居,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迎面来的,停下说一气,一个方向的,索性结伴行。于是新事勾老事,老事连新事,皆成话题;说了张三说李四,还有一群发小,尽在话题中。那日我进山庄时,就见两位老年妇女面对面唠,一个多钟头后我出来,她俩还在说。我笑道说你俩天天见面,咋还有那么多话说,她们说昨天才弄清,我们还是亲戚……
这又是小城的又一特点。在这里初遇生人,谁都不会紧张,只要在一起唠唠,说不定就能拐着弯地绕出亲戚来。此情景与承德的历史有关:自1703年避暑山庄肇造,二百多年间,山庄周边人口聚集市井繁荣,塞外烽火连绵,但承德市区所在之地,从未动过刀枪,皆是攻方未到守方先撤。内中原因用民间的话说是“热河化冰(兵)”,实则受地理之限易攻难守。
于是,这小城内多年内就少有人口迁动。一条老巷几姓邻居,一住就是上百年。一棵老槐树下,说起谁家的今昔,从爷爷到孙子,都是长篇“连续剧”。数个大院隔着旱河石桥,同赏明月,媒人牵动红绳,又成全有多少姻缘,亲戚关系如丝网。说来我本是单身一人落户承德的,只因老伴家是本地老户,由此我也就跟有了亲戚,再亲戚连亲戚,很多场合,有人称呼我姑夫、姐夫、妹夫,我都弄不清是怎么个关系,但都是亲戚,没错。
由此,生活在小城的人,性情多温顺,行事谨慎小心,不敢造次,否则跟谁争将起来或吵几句,再一细论,没准就是亲戚,或者都有共同的朋友。那日街上有车剐蹭,本以为下车有一场不愉快,谁料双方笑了,是远房舅舅和外甥,大水冲了龙王庙,一摆手各走各的,交通不受阻碍。
《小城故事》的词作者庄奴虽然小时在北京,但他写这首歌词时,已在宝岛生活多年,还有出生在台湾的邓丽君,他们对小城的深刻印象,是这首歌经久不衰的根基。海峡两岸,华夏大地,小城知多少?很难细数,但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永远是这幅画卷大家公认的主色华彩。
当下大城市人、车越来越多,早已拥堵了。而昔日简陋小城则日新月异发展越来越好。青山绿水,碧空白云,交通便利,生活简约,确是宜居的好地方。我的新邻居就是从北京搬来的一对老夫妻,他家常放的就是邓丽君唱的“小城故事多”。春去秋来,在这过了一个夏天,没使空调,他们说:老了到小城来,绝对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何申/文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7年11月11日第15版 何申,作家,现居承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