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历史上是一个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的水乡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承载着京城的漕运,滋润着皇家的园林,维系着百姓的生活,丰富着文人的诗歌……“水”为北京城市的发展提供水源、保障补给,同时也在“润物无声”的存在中塑造着北京城的灵魂,给北京城带来生命和活力。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北京城曾经水网纵横的景象已积淀成一种城市印迹,这些“水迹”承载着北京的水韵风情,见证着城市的沧海桑田。“京城水迹”栏目,以水寻史,于水观城,旨在向大家讲述京城河湖水系的历史风韵、发展变迁,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城的水文化。
大都海子——什刹海的前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东西,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存活千年?
答案是:思想!
因为思想的延续性超乎想象。
人们为了不让活着的思想困在头脑中,随着肉体消亡,就用文字把思想写进书里,用木材或者石头把思想造成建筑,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思想离开头脑,找到新的归宿......在时间中积淀形成的世界里,到处是古人实现了的思想。古人和我们的距离很近,即使不读古书,不看纪念碑。
如果您来过北京,去过什刹海,那么恭喜!三千年以前的思想,就在那儿和你相遇了。也许你还不知道,但你一定感觉到了。
什刹海很热闹。用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话说:“什刹海是‘京城最富有人民性的市井宝地’,是‘民间的乐园’”。
那这个“民间的乐园”,和三千年以前的思想有什么关系呢?
图1 北京什刹海风景
让我们回到三千年以前。
《诗经·大雅》中有这样一首: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雍。
这首诗描绘的是周文王姬昌在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沣水西岸)建灵台,游灵囿、灵沼的场景。
《诗》是儒生传习的经典,“周”是儒生心中的理想国。《诗》传到孟子那里,就变成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中的名篇《梁惠王》有这样一段: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这是孟子“君民同乐”的理想。后世儒生追随着孟子的脚步,于是,“君民同乐”成了读书人共同的理想。
过了大约一千五百年,蒙古人建立了大元帝国,国都设在北京。周文王时的场景,孟子的理想,就在位于元大都中心的“海子”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