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元大都内部河湖水系平面图(图片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侯仁之/主编)
元大都的“海子”,就是今天北京什刹海的前世。
《元史·地理志》记载:“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渔采无禁,拟周之灵沼云。”
“海子”位于元大都的中心,与城市融为一体。俗话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这句话更确切的说法,应当是“先有海子,后有元大都”。
“海子”比元大都古老的多。距今大约4000-2000年前,“永定河”的一支干流(古高梁河)经过这里,距今约2000年前的汉代,这条河向南摆动至今北京城南(即“㶟水”),曾经的河道变成了多个湖泊,海子就是其中之一。
图3 古高梁河与㶟水河道示意图(图片来源:岳升阳. 古高梁河演变及其与古蓟城的关系[J])
公元1271年,北京成为大元帝国的都城——元大都,“海子”跟着变成大运河的终点码头。
漕运船只到达元大都的前一站是通州,由通州到大都的运河在元代称为通惠河。大都的地势比通州高,通惠河的水顺流而下,通州来的船逆流而上。为保证通惠河水量充足可以行船,水利专家郭守敬经过详细的地理考察,专门修筑了一条引水河道——白浮瓮山河。
图4 白浮瓮山河与通惠河示意图(图片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侯仁之/主编)
《元史·河渠志》记载:
“白浮瓮山,即通惠河上源之所出也。白浮泉水在昌平县界,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都城焉。”
白浮瓮山河汇聚了“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后汇入“海子”。充足的水源使“海子”的水面十分宽广,来自全国各地的满载货物的船只,可以在此停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子”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和货物,周围自然而然地成为开放的市场区,成为都城之中的“平民乐园”。
所以,《元史》中“恣民渔采无禁,拟周之灵沼云”这句话,不是陈词滥调,而是为了突出它“平民乐园”的特殊属性。
“海子”的确很特殊。元大都内有许多河流和湖泊,这些河湖之中,除了“海子”是“无禁”的,其他的往往“有禁”。
图2中的“太液池”就是今天北京的北海和中海。元代,“太液池”位于大都皇城围墙之内,是帝王的乐园,是平民的禁地。
有一位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游客,有幸见识过“大汗之宫”,在游记中记录了“太液池”的情景:
“此角至彼角,有一湖甚美,大汗置种种鱼类于其中,其数甚多,取之惟意所欲。且有一河由此出入,出入之间以铜铁格子,俾鱼类不能随河水出入。”
出入“太液池”的河就是金水河,这条河是专门为太液池供水而开凿的水渠,源头是玉泉山的泉水。金水河两边没有围墙,却有严苛的法令限制。
《元文类》(元,苏天爵编)卷三十一《都水监事记》记载:
“金水入大内,敢有浴者、澣衣者、弃土石瓴甋其中、驱马牛牲饮者,皆执而笞之。”
《元史·河渠志》记载:
“英宗至治二年五月,奉敕云:昔在世祖时,金水河濯手有禁,今则洗马者有之。比至秋疏涤,禁诸人毋得污秽。”
帝王之都也要满足普通人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那些在金水河禁止的事,如洗马洗澡洗衣服等等,也就是“海子”所包容的居民丰富的水边活动。
“海子”汪洋如海,
它的“气场”溢出了水面,塑造了周围。
“海子”东岸有一座楼,名为齐政楼,这座楼明代变成了鼓楼,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北京鼓楼。
《析津志》(元,熊梦祥)记载:
“齐政楼,都城之丽谯也……此楼正居都城之中。楼之东南转角街市,俱是针铺。西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楼之左右,俱有果木,饼面、柴炭、器用之属。齐政者,书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之义。上有壶漏鼓角。”
齐政楼,大都中心的“丽谯”。“丽”,漂亮;“谯”,瞭望。中国古城中常见的“谯楼”就是鼓楼,主要功能是报时。元大都中心的这座“谯楼”处于特殊的地位,因此,除了报时,它还有特殊的意义。
图5 从什刹海望鼓楼
“齐政”二字,来自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书璇玑玉以齐七政”。对于“七政”,历代有不同解释:《史记·天官书》里说是北斗七星,唐儒孔颖达的《尚书正义》说是日月与五星(金、木、水、火、土)。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中国古代都城的“中心”往往是“帝王”的力量所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齐政楼,就是大都城中帝王“与天沟通”的地方。
这种“沟通”只是象征性的。看看《析津志》中关于齐政楼的记载就会发现,在真实的世界里,与这座漂亮的高楼更接近的,不是星空,而是“海子”东岸热闹的市井生活。这里有各类行市,还有酒楼和娱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