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 元大都城内主要商业区(图片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人文社会卷》侯仁之/主编)
从元代至今,已经过了七百多年。曾经汪洋如海的“海子”,如今已经变成了西海、什刹海(后海)、前海三个部分。北京的城也从方形变成了凸字形,后来又有了很多“环”。
图7 北平风俗地图中的什刹海与鼓楼(DRUM TOWER)(图片来源:《北平风俗地图》 Frank Dorn绘,1936年版)
经历了这些变化,“海子”和“周之灵沼”相通的气质却一直延续。今天北京的什刹海,依然有它前世的影子。
图8 北京什刹海冰场一位老人在冰面上翩翩起舞(图片来源:新京报,王飞/摄)
参考资料:
[1] 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9.
[2] 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13.
[3] 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M].三联书店,2005.
[4]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6] 邓辉.元大都内部河湖水系的空间分布特点[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3).
[7] 岳升阳,等.古高梁河演变及其与古蓟城的关系[J].古地理学报,2017(4).
内容合作:清华同衡人文与创意城市研究所
京城水迹/大家谈专栏作者:苍司宇
注:文章仅代表作者/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邓 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
元大都自建成到今天,已经有800多年了。元大都是以金代的太宁宫为核心规划建造起来的城市,而太宁宫又是缘起于其附近的“海子”——白莲潭。
不仅元大都的“海子”有思想,其实元大都的整个城市形态都有思想。城市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它既是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的综合产物,也反映了城市规划和设计者的思想意识。元大都的城市形态一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礼制思想,一方面又突破了《周礼·考工记》关于帝都的设计规范,大胆地将古高粱河沿线的天然湖泊水系纳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中,在城市中形成以了积水潭、太液池为核心的两大水系,城墙之内广阔的水面与远方的群山相映衬,于庄严凝重、充满礼制原则的帝王都城布局中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山水城市特色。
元大都城内分布的水系,基本上归为两大系统:一是以白浮泉、一亩泉为源头的高粱河-抄纸坊泓渟-积水潭水系;一是以玉泉山泉为源头的金水河-太液池水系。两套水系各有源头,一南一北,流入大都城,在城市中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共同成为元大都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大都内部水系具有二元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
大都水系的二元性,既表现在礼制方面的差别,又表现在使用功能上的不同。
从礼制方面看,金水河-太液池水系,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玉泉之水通过专用水道,直接进入大内供皇家使用;而高粱河-积水潭水系,则主要是为平民和士大夫阶层服务的。从实用功能上来看,金水河-太液池水系的功能主要是为了点缀皇家园林景观,满足帝王的游玩休憩需要;而皇城之外的高粱河-积水潭水系,则主要是为了漕运的需要,负担着为漕渠供水和南北大运河北方终点的任务,同时又起着城市平民-士大夫阶层休憩地的作用。
元大都河湖水系的二元结构,虽然没有被明清北京城完全继承,但是这个河湖水系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却被继承下来,并成为了北京旧城城市形态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往关于大都城的研究,主要讨论的是城市设计的礼制原则,而对于阴阳象数原则,尤其是山水城市原则的研究还远不够系统和深入。当前,北京城正处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城市发展阶段中,如何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扬文化古都的传统与特色?这首先需要城市建设者深刻地理解北京古都城市形态的深刻内涵,只有系统地了解了城市形态后面隐藏的思想意识与文化传统,才有可能真正地继承和发展古都的传统风貌。
元大都城市形态上所体现的古代礼制原则、阴阳象数原则、山水城市原则,这既是北京古都的特色,也是东方城市形态与欧洲中世纪城市形态的根本差别,需要在今后北京的城市改造中予以高度重视。
关于“京城水迹”,大家都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或提供内容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