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含着泪对常孟兰说:“常孟兰同志,你的任务完成了,我代表全团感谢你,感谢你的战友。”
尽管早就已经过了归队的期限,王团长依然准备安排常孟兰到荣军院养老,但是常孟兰却坚决地谢绝了,他说:“我找部队是来交差的,不是来要待遇的。”
王团长还是给他开了证明,当地政府也给他发“优抚金”,对没有收入来源的常孟兰来说,可以维持生活了。
常孟兰又询问当初负责接应他的连长何有海的消息,他想当面问问,当年他究竟有没有吹号?这是他多年的疑问。
然而王团长却告诉他,何有海连长可能在抗美援朝战场牺牲了,这让常孟兰十分痛心。
从本溪回来后,常孟兰再次来到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去见自己的老团长,在老团长的墓碑前说:“团长,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打的很艰苦,子弹没了……”
在完成了“使命”后,常孟兰心中的大石头也都放下了,自己的部队也找到了,在了无牵挂的情况下,常孟兰于2005年因病逝世,享年80岁。
然而在常孟兰去世前也没有搞清楚,当年到底有没有吹号这个谜团,一直到《集结号》上映,引发社会对此事的极大关注。
2008年年初,《东方时空》播出了9年前拍摄《为了那声军号》的节目,里面有常孟兰接受媒体时说,自己的连长姓何,叫何有海,唐海县人,特征是一脸疤。
这期节目被鞍山的一名观众看到,他想到自己的老邻居“和有海”就是一脸的疤,后来记者联系到和有海老人,才知道,他并没有牺牲,只不过名字被人写错了,自己的真实名字应该是“和有海”。
当记者问他知道常孟兰时,和有海老人说:“咋能不认识啊,那是我的兵,我也一直在找他。”
和有海老人讲述了那场战役:“那时敌人是我们的几倍,子弹快打光了,我们连剩下的人也不多了,但敌人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部队决定转移,命令八连负责掩护。”
他把任务交给了最勇敢、最值得信任的二排排长常孟兰,在大部队撤离后,和有海也惦记着常孟兰等人,但是情况复杂,不能吹号,因为号声一响,大部队就暴露了,常孟兰他们做出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得知常孟兰生前一直在求证集合号到底吹没吹,掩护任务到底完没完成,和有海很难过,他说:“我的眼睛看不清了,但我听过《集结号》那部电影,我能想到当时有多惨……常孟兰是个好兵,勇敢……虽然当时没吹号,但他们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完成了。”
常孟兰去世后,埋在村北缓坡上,中间有枣树,还有庄稼,他的儿子常贵文说,自己父亲去世后,一直想给父亲立一块碑,上面写上“战斗英雄常孟兰”这样几个字。
但是因为家太穷了,女儿是智障病人,还需要他养,这个想法一直没付诸实践。
当记者告诉他,老连长找到了,常贵文特意买了点烧纸去父亲的坟头说:“连长找到了,您的任务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