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顾曼桢的想法里,只要是结婚了,就跟娘家母亲、兄弟姐妹断绝了关系,就不能拿出钱来帮助他们了。这就跟现在女生家庭一样,尽量往死里要彩礼钱,还拿出什么养活女儿不容易,这些钱作为养老费之类的借口。很多女生也这样想。
从古至今,女人出嫁之后,全力帮衬娘家人的情况屡见不鲜。古代皇帝的外戚都是娘家人,皇帝娶了妃子之后,岳父家是受益最大的一方。官员、富商没有不是如此的。不光是权力、工作等方面的受益,直接拿出钱来帮助娘家人更是再平常不过。
就比如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哥哥、嫂子每次来,都是大包小包地往回带,金戒指、金挖耳勺、绸缎、衣服、钱等各种东西一样不少。
沈世钧虽然是在上海当一个普通的工程师,收入不高,但是他家庭是很富裕的。家中做着皮毛生意,其父亲有公馆,甚至还娶了姨太太。他父亲也一再要求他继承家里的生意。对于这样一个大家庭来说,稍微拿出点钱都比顾曼桢做的两份工作的钱要多。
她不仅自己这样,还坚持不要姐姐的钱,说她姐姐的钱不干净。她姐姐当舞女时,她们都照样拿着她的钱生活,现在去给人当姨太太了,反而钱变得不干净了。在民国,官员或者富豪娶姨太太就跟古代娶小妾一样,都是正常的社会风俗。当时也没有一夫一妻制。不知道顾曼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种想法跟第一想法相互辉映,互成因果。
幼稚想法三:坚持留在上海,不去南京沈世钧原是南京人。后来他父亲病重,急忙要沈世钧回到南京。后来父亲虽然撑过去了,但是沈世钧也因为父亲的缘故不得不留在南京继承家里的生意。他曾经跟顾曼桢提到过让她来南京,但是遭到了否决。
其实顾曼桢原是六安人,上海也不是她的家乡。而且她在上海的工作也只不过是个公司的职员,不存在什么理想不理想之类的问题。她的弟弟妹妹跟母亲都没有工作,天天也只不过是在家里。上海对她来说,本身就是客居。在上海,或者在南京,对她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上海比南京要发达。
在顾曼桢心里可能还存着这点虚荣心吧。
幼稚想法四:顾曼桢更欣赏沈世钧追求自己的理想沈世钧当初因为不想继承家里的生意,才独自出来念大学,学习工程,到上海工作。顾曼桢与他相遇时对他的勇气和志向非常欣赏,这也是她开始喜欢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在当时那个时代,中国的机械工程之类的产业本就不发达,沈世钧就是再怎么努力,想要有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小说开头也交代了,他在工厂里今天做这个部门,明天做那个部门,经验倒积累了不少,但是工资、成就却没有多少。就是两人谈了两年恋爱,沈世钧的境况也没有任何改变。且不说他能不能实现理想,他即便能,也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年之后。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
当时沈世钧因为父亲生病不得已回家继承生意,他自己担心被顾曼桢瞧不起,顾曼桢也确实对他有些失望。
其实如果换位思考,顾曼桢都这么在乎自己的一家老小,沈世钧又为什么不能在乎家里人的想法,不能回家照顾下老人呢?完全理想化的生活她自己都做不到,还要求别人去做,实在是为难别人。这也是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一道障碍。
幼稚想法五:她认为姐姐曼璐虽然做了舞女,但是品德很高尚当初她父亲去世之后,姐姐顾曼璐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年纪轻轻就到舞厅当舞女,供养弟弟妹妹上学及家里的一应收入。从这个角度来说,曼璐确实很有责任感。但是顾曼桢忘记了一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价值观其实是一直在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曼璐去当舞女时,她确实很纯洁,很单纯,但是长久地在那样污秽的环境下生活,她又怎么可能一直善良、单纯?
舞女说好听点叫舞女,说不好听就是在青楼工作,两者的工作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能够到这种地方来的男人,哪有什么正直、善良的人?
顾曼桢一直觉得是这个社会逼迫的姐姐走上了这条路。
其实社会又怎么逼她了?姐姐结婚之后顾曼桢面临的情况与她姐姐当时面临着差不多的处境,她不是也没有选择去当舞女。是她的家庭在逼迫她们,加上她自己的选择,跟社会有什么关系?其实她母亲还有弟弟妹妹完全可以回到老家生活,实在没有必要非得在上海。在物价飞涨的当时,上海的生活成本实在太高。
后来曼璐害了顾曼桢之后,顾家一家老小不还是回到了老家生活,也没见到有什么压力。而且她的母亲年龄也就四十左右,天天窝在家里,坐享其成,无所事事,完全没有想到为家里分担些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