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战斗剧社”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要组织一个慰问团代表贺龙司令员、*政委去慰问在大风雪中艰苦奋战在康藏的筑路大军。
慰问团一路走,一路慰问演出。
高如星是主要演员,他一会儿拉提琴,一会儿敲大鼓,还会跳踢踏舞。
就这样过了二郎山、大渡河,来到西康省康定城。
一行人要再往前走,不料大雪封山,只好在康定待命。
百无聊赖中,高如星把大家召集起来:“我和孟贵彬合写了一首歌,名叫《藏胞歌唱解放军》,你们听听行不行。”
《藏胞歌唱解放军》是男女声二重唱,这种形式在当时很少,之后在筑路部队演出,很快在全国传开,并且在1951年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奖。
孟贵彬与曹家定演唱《藏胞歌唱解放军》
这是高如星的处女作,年轻人的创作热情被大大激发。
他想让自己的歌曲挂在战士的刺刀尖上,一起去冲锋陷阵。
军队生活像一块肥沃的土壤丰富着高如星的创作灵感。
“我脑子里有许多许多美好的动听的旋律。”
他仿佛一个音乐痴子,一心一意沉浸在音乐里,让优美的旋律从笔尖流淌。
不久,总政歌舞团以解放军歌舞团名义出访苏联的东欧各国。
高如星在苏联
高如星自然在其中,且负责整理全团队伍。
他把大小车和各车人数,安排得井井有条。
为了和苏联十几位司机搞好关系,他又开始学习俄语,不久就能流利的对话。
在莫斯科的国土上,这个曾在杂草丛生的贫瘠土地上放羊的孩子震惊极了。
莫斯科到处是高楼大厦,一切都显得富丽堂皇,他在这儿听到了《喀秋莎》《山楂树》《伏尔加船夫曲》,见识了柴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伏夏克等大师的交响乐演奏会。
对音乐的痴爱更猛烈的击中了他。
他把发的零用费全部买了苏联唱片,回国后全身心地学习俄文,反复听唱片,连穿衣服也学苏联人的样子,还与苏联留学生交上了朋友。
这一时期,高如星写下了近20部电影音乐。
然而,纯真、炙热在给高如星带来才情和名气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
1961年后中苏关系恶化,不少战友提醒高如星不要和苏联学生走得太近,他不听:“我们和苏联人民还是友好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