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玲(中)
路遥很尊重王维玲的意见,他很快来到中国青年出版社修改稿件。当时出版社给他安排了一个大房间,里面有沙发、写字台、席梦思和木地板,条件非常好。路遥全身心地修改稿件,甚至一个星期没有离开书桌,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很令王维玲感动。事实证明,作品修改地很理想,王维玲又帮路遥定下《人生》的书名,得到编辑们一致认可。
后来的事情读者基本上都知道了,《人生》很快发表、出书,又被改编为电影,路遥一下成了全国著名作家。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路遥努力的结果,也与王维玲对他细心的指导不无关系。
那么在这里还有一些疑问:
《人生》最初的结局是怎样的?高加林回村后,难道就真的甘心当一个农民吗?高加林是个失败者,刘巧珍也失败了,那么究竟谁是赢家?或者换一种说法,在人生之路上,影响最大的是高加林和刘巧珍,那么对黄亚萍和张克南的影响有多大?《人生》成功后,王维玲又多次写信给路遥,让他尽快写作《人生》的后续,为什么路遥答应下来,却没有写续集呢?
02
路遥初定稿里,对高加林结局的设计:又当了民办教师?以及王维玲的意见
《人生》的成功,不仅在80年代引起读者很大反响,就算在90年代甚至新世纪以后,读者对《人生》仍然有很多思考。其中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高加林被退回农村,后来究竟怎样了?
90年代初,笔者上高中时仍然记得这样一件事:《人生》单行本在班级里传阅,其中有一位很少看书的同学对《人生》很痴迷,废寝忘食地读完了这部小说。但他对小说的结尾很不满意,理由是,高加林的结局没有交代明白。我们现在看到的《人生》结局里,作者是这样写的:
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着,喊叫了一声:
“我的亲人哪……”
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是的,高加林回到了农村,读者都知道。但他回农村后究竟怎样了?总不能就这样算了吧?他总得干点事情,给读者一个明确交代。那时候我的同学翻来覆去地看《人生》,想从情节里找到高加林回村后生活的线索,但是没有找到。因此他一遍遍地问我:
“高加林后来怎样了?”
我说:“不知道。”
其实笔者也想知道最终结局。后来又买到一本《人生》的电影文学剧本,也是路遥写的。这位同学也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但他最后还是失望了,说道:“高加林到底干啥了还是没有说啊!”
由此可见,高加林的最终结局,是读者很关心的!
目前除了我们看到的《人生》结尾外,其实在1981年的《人生》初定稿里,路遥是明确写出高加林最终结局的。我们从王维玲给路遥的信里可知一二。这也是王维玲给路遥指出不足的所在。
按照路遥的初定稿,高加林回村后是这样的:
高加林一进村,正好遇上巧珍的妹妹巧玲,那时候巧玲已经当了民办教师。对于姐姐曾经与加林的感情,巧玲知道地一清二楚,也支持二人来往。但没想到加林到城里后把巧珍甩了。她原先也是恨加林的。但此时加林已经受到惩罚,又加之巧珍劝说姐姐不要去羞辱加林,巧玲体会到加林的不容易。因此,她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把自己民办教师的职位让给加林!并且对加林表现出不一般的感情。她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弥补加林与姐姐情感上的遗憾。
王维玲对路遥设计的这个结尾不满意!理由是“肤浅”。另外就是“很不自然”。巧玲好不容易当了民办教师,她会这么容易把职位让给加林吗?巧珍即便已经嫁给马栓,她心底还是爱护加林的,加林一进村巧玲就把职位让给他,这是否巧珍劝说妹妹的结果呢?巧珍会这么做吗?
总之,这个结尾软弱无力!王维玲的意思是:现实生活给了加林这么重的惩罚,结尾应该挖掘地深刻一些,主要表现加林、巧珍、巧玲等人面对挫折与命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做一次理智的回顾与反省,总结自己走过的道路,给人以启示。而不是写加林与巧玲之间的情感,因为这是多余的。读者想知道的是加林和巧珍如何对自己、对生活做出评价,而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