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假如路遥写《人生》下部的话,里面的人物肯定还会有很多故事。比如高加林回村后,他的思维情感出现怎样的变化?他父母又有怎样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们又是怎样看待加林和这个家庭的?村里的其他女青年们,尤其是巧玲,又会怎样看待加林?刘立本如何看待加林?高明楼如何看待他?已经结婚的巧珍和马栓,又会如何看待加林的回村呢?
《人生》后续可写的情节非常多。这些人物的继续发展仍然给读者很大兴趣。但是毫无疑问,后续面临很多困难。高加林思维的转变是一个困难,另外还有,要把情节写得自然、合情合理,也不是那么容易。一如在路遥的初定稿里,结尾部分巧玲把民办教师的职位让给加林,遭到王维玲的批评,认为不合情理。这实际上指出创作者的一个通病,就是过度虚构和戏剧化!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尤其如此。但是我们看到,当代文艺领域有很多这样“过度虚构和戏剧化”的例子,比如《乡村爱情》系列剧,迄今为止已经拍摄了十多部。单纯从剧情上看,确实打诨插科给观众带来很多欢笑,但它的毛病是:很多剧情不合常理。
换言之,《人生》后续的矛盾冲突,如果从符合常情角度来说的话已经不如第一部那么强烈了。高加林已经有了一次重大挫折,他肯定会老老实实,无论对待工作还是感情。巧珍已经嫁给马栓,她的婚姻也不会出现什么变故,不可能离婚再跟加林;巧玲当了民办教师,从常理上来说不会把职位让给他。另一方面,假如巧玲跟加林发生一段感情呢?可不可以这样写?如果单纯为了剧情发展的话,似无不可。但是,这个情节很不自然,落入肥皂剧的俗套了。
路遥是个严肃作家,当王维玲要求他写后续的时候,他对这个想法也感兴趣,但是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放弃,原因在于:单纯虚构剧情并不难,难的是合情合理以及艺术的打击力度要胜过以前。毫无疑问,《人生》后续无论从矛盾冲突还是意涵程度上来说都超不过第一部了。
05
高加林回村后的命运再探讨:黄亚萍和张克南所受的影响有限,而高加林可能真跳不出农门了
《人生》带给我们的思索,艺术形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高加林遭遇的挫折令人深思。
他原本是民办教师,因为高明楼为了安排自己儿子把他挤下来。他是“走后门”的受害者,但是他进城也是“走后门”的结果。因为与黄亚萍的恋爱,他被张克南的母亲告发,最终上级撤销他的城市户口,遣返回乡,为自己“走后门”的行为吞下了苦果。他的经历令人唏嘘。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高加林回村后的最终结局,很可能是又当了民办教师。这个结果是符合人之常情和现实逻辑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给他安排另外的结局,比如高加林努力奋斗,成了种地能手,成了像刘立本那样的经商者,甚至又靠自己的努力回到了城里……这些可能当然都是存在的,但我们必须考虑前面所说的话,就是符合人之常情以及客观现实的规则和逻辑:
高加林从小疏于种地,他成为优秀庄稼汉的可能性不高;高加林到城里卖个馍都羞于开口,还是巧珍帮他解决了问题,他成为经商者的可能性也不大,何况经商需要资本;他已经被撤销城市户口,退回农村,换言之,他是上了“黑名单”的人,三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他是得不到城市户口的,再次返回城里的可能性也不高。因此,再次教书,成为最大的可能!
80年代,农民要想得到城市户口,不外乎三条路:第一,参加高考。第二,招工。第三,参军。高加林就是以“招工”名义得到城市户口的。他已经参加过高考并落榜,因此已经没有可能再考学。“招工”这条路他上了“黑名单”,也不可能。参军,他更没有可能!
换言之,高加林回村后发展的最高上限,就是民办教师!
高加林跳出农门的努力失败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重大挫折。当然,刘巧珍也失败了;黄亚萍、张克南,也都失败了。但对于黄亚萍和张克南来说,他们遭遇挫折的影响是小于高加林的。毕竟他们有城市户口,黄亚萍已经决定回南京发展,张克南也已经在南京找好了工作。
换言之,这里行不通,他们无非换个地方重新开始。但对于高加林来说,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了!
结语
《人生》最后一章的副标题是:“并非结局”,给读者的印象是似乎还有后续。路遥最终也没有写出后续,因为他认为《人生》是完整的。“并非结局”的意涵在于:高加林的故事结束了,但我们对人生的思索没有结束。每个人都需要汲取高加林的教训,思考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