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满屏中国红,你不骄傲吗?”《花木兰》在北美火了以后,不少外国友人模仿起了“木兰妆”,尽管这妆容在我们眼里过于浓艳、有失考证。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将于9月11日在内地上映。由于该片已于9月4日在迪士尼 上线,一部分通过网络观影的观众给它打出5.9分,口碑一路下跌后,目前豆瓣仅4.7分。
不过,《花木兰》在北美口碑还不错,烂番茄新鲜度81%。国外影评人觉得,这是好的经典改编案例,故事优美有力。但中国观众却“恶评如潮”,认为该片曲解中国文化、“魔改”中国故事成为重要原因。面对两极分化的口碑,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西方人拍的中国故事?
电影把“孝”还给了花木兰
“国人看《花木兰》,有点像UncleRoger看外国人做炒饭”。此前,华裔脱口秀演员罗杰叔叔(Uncle Roger)因吐槽BBC美食频道“教你做蛋炒饭”的视频而爆火,看到烹饪者居然用漏网沥干米饭时,禁不住发出“嗨呀”的感叹。
从《花木兰》目前流出的剧照、片花可见,的确有很多让中国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地方。木兰住在福建土楼里,皇帝上朝穿得像个道士,后宫佳丽大剌剌地在朝堂上“位列两班”,这样的不适感也许还只是冰山一角。《花木兰》上映后,影院里也许会四处响起罗杰叔叔般的“嗨呀”声。
之前有评论指出,真人版《花木兰》乍看不那么迪士尼,更像一部以《木兰辞》故事为灵感的经典风格好莱坞大片,拍得这么非中国,是用错了译诗的底本吗?
上海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黄福海曾翻译过英文版的《木兰辞》(一名《木兰诗》),并对该诗在国外的几个译本都有研究。他介绍,《木兰诗》约在1912年出版过丁韪良(W.A.P Martin)和查尔斯·巴德(Charles Budd)两个英语译本,此外有影响力的还有中国学者许渊冲的译本。 “外国人对忠孝的概念其实比较隔膜,但他们对冒险题材更感兴趣。许渊冲在翻译《木兰辞》后说了一句话:外国人对冒险感兴趣,中国人对人物性格感兴趣。所谓人物性格就是指孝道。”有趣的是,丁韪良和巴德不约而同删去了木兰回家的部分,这一在他们眼中不必要的情节,恰恰是用来凸显木兰的孝道。
真人版《花木兰》剧情,明显参考了巴德的译本,比如巴德把木兰替父从军的动机,说成是父亲生病,若不从军会损害他的名誉,而不是可汗的逼迫,这是《木兰辞》中没有的情节。而且,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核心词汇“honour”(荣誉)“disgrace”(耻辱)“courage”(勇气),三个词同时出现在巴德的译文中,这也是巴德在原诗基础上增加的内容。但电影增加了木兰回家的内容,并在最后把“孝”字刻在了剑上。
“忠勇真”脱胎于“亚瑟王的骑士”?
“Loyal, brave and true”(“忠勇真”)这是花木兰宝剑上刻的三个字,也是片中所强调的美德。这三个字尽管都可以在中国文化中找到出处,但连在一起,总给人一种陌生感。“我们的思想核心来自儒家,而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忠’是指‘尽心尽力’并非后来发展出来的对皇帝的忠诚。忠君思想在中世纪文学中是个常见的母题。”黄福海认为,中国观众之所以对这把剑既熟悉又陌生,是因为跨文化传播中偷换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