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特写镜头,大红灯笼高高挂完整原片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7-28 03:03:59

张艺谋前期的电影,镜头语言格外有力量,色彩明丽,而且余味悠长。

我想借着《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来讲讲张艺谋的电影形式主义。

都说张艺谋的电影形式底子好,怎么好的呢,好在什么地方呢?这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拿它来举例,不仅仅因为这片子好,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比其他(张艺谋的)片子形式感更强。

形式主义这个词很讲究,作为一种早期的艺术创作倾向,它本身其实很抽象,和现实生活差异明晰,它更注重观感,更强调意象性的表达,把一些更深入的东西,比如情感、情绪具象化的表现出来。

百科这样解释: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是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内容决定形式。

既然是形式决定内容了,那影像的意义就大了,形式感也强了,所以关于情感这部分的表达不再单独出现,转而和外在影像混在一块了。这样,电影情境自然就不单单再只有展现一个场景,一段情节那么简单的叙事功能了。

就以《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开头这个特写为例 :

开头这个特写,怎么样,够近吧?开篇点题,知道要讲故事,但要讲个什么故事还不知道,导演也怕你不知道,这不,把主角拉出来,放在方方正正的摄像头画面框里,也不告诉你是谁,也不讲为什么,就靠对白讲故事,说人物。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特写镜头,大红灯笼高高挂完整原片(1)

这个开头,很张艺谋。

干脆利落,只有特写,其他一概不提,既然用外在形式能讲明白的故事,再去铺垫什么气氛、风格、质感没什么用了,老谋子拍电影,能用影像表达出来的(感受),绝不浪费其他东西。

于是,开头对白就先讲明白了,画面中的这个角色,要去给人家当小老婆,起初不同意,家里千劝万劝,最后还是答应了,但后边又落了泪,显然是不情愿的,这些情绪性的东西,都隐含在了短短的一段影像里,甚至连第二个角色也没有,光是角色的自述,就把前因讲明白了。

这多好,简洁、形象,而且形式感强——什么场面调度、戏剧冲突这些东西,真的没必要,一个简单的自白能讲明白的事情,增加这些技巧性的东西实在显得有些赘余,目的不就是把故事讲好,讲清楚吗,这回,故事,挺清楚的。

就这么把一个角色放在了电影开头,那么显然,这个角色,十有八九就是主角了。

既然主角要去当小老婆了,那后边剧情就紧跟着开头走,鲜红的花轿子过去,人物由远景走到近景。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特写镜头,大红灯笼高高挂完整原片(2)

这个场景有意义吗?为什么不直接开始讲封建家族的故事,偏偏要加这么个过渡?

当然有意义。

要说人物从远景走向我们,寓意很明显,就是告诉我们主角的故事要开始了,从最开始的静止特写,我们开始熟悉这个角色,到如今这个运动镜头,影像的空间变大了,故事的格局也就拉大了,其实,就像一个小说开头的楔子一样,电影,也在为观众增加一个不那么像注释的注释,告诉我们主角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她将要经历一些什么。

当然除了人物,背景也有一些值得深挖的东西。

这轿子显然就是去接主角的,为什么主角不坐呢?

因为她抗拒,她不愿意。不愿意怎么还去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违抗不了,扛不住命,只能去了,于是这个人物看着小红轿子的镜头,就有了一些更深刻的含义,这些含义说是说不出来的,但影像却很容易表现出来,很多东西,用影像表现出来,要比用文字来叙述更直白的多。

这些东西,说起来可能复杂了点,但你一看电影就明白了。

所以认为电影是影像化的小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它虽然不能像小说一样把一切都说清楚了,但电影有电影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直白、即时性强,有特点,所以一些东西,能用电影表达出来的感觉,有时候更余味悠长。

比如,后来这个经典的入场: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特写镜头,大红灯笼高高挂完整原片(3)

很经典,也很典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片段,其实归根结底,就说了一句话:四太太,是你啊。

封建家族的故事要拉开序幕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特写镜头,大红灯笼高高挂完整原片(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