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是,能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当旁观者的国家恐怕最多只有日本一个,其他任何西方国家包括意大利连当中国历史旁观者的资格都没有。贝托鲁奇仅仅靠看了一本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研究了一些史料和照片,就够得上中国历史旁观者的资格了?够呛!
说到最后,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是,《末代皇帝》的立意其实还是站在片面的人性上了,不论是庄士敦的书,还是贝托鲁奇的电影,他们都把溥仪放在了受害者的地位上,认为溥仪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傀儡而已。这种观点在西方非常有市场,曾经有法国人给溥仪写信,还有西方记者采访溥仪,他们所持的观点和该片基本一致,那就是做为曾经的皇帝,溥仪简直太惨了,太值得同情了,他连喝奶的自由都会被剥夺啊。
事实上,就连溥仪自己都不接受这种错在他人和时代的观点,他坦诚的表示他做的很多坏事都是自己愿意做的,日本人天大的本领也不可能拿枪顶着他去当伪满洲国皇帝。
归根结底,比起中国近代史上遭受那么多苦难的人民来说,溥仪的一生比起康熙和乾隆来确实悲催,但比起劳苦大众来他绝对是幸运的,甚至比起光绪和同治他都是幸运的,更遑论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贝鲁托奇这部获得九项奥斯卡大奖的《末代皇帝》,本意是为了迎合西方观众和评委的,但在国外权威点评网站IMDB上,《末代皇帝》的评分只有7.7分,甚至都不如梁朝伟张曼玉的《花样年华》得分更高。但在国内这部电影却被推上了神坛,这个结果可能连贝托鲁奇都想不到。
这让笔者想起来一个段子:三个青年去卢浮宫拍《蒙娜丽莎》发朋友圈,普通青年写的是“人太多了,挤不上去。”文艺青年找到一副别人拍的近景发出来“达芬奇太伟大了!”,另外一个青年把自己拍的看都看不清的远景图片发出来“贝多芬太伟大了!”
最后,笔者再次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如果抛开溥仪这段历史,将《末代皇帝》这段故事架空在欧洲哈布斯堡家族某个末代王储身上,或者干脆架在韩国太子李垠身上,那该片从人性角度出发去评判的话,这还真的是一部好片,可惜,架错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