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蒲州猗氏(今山西省猗氏县)人,唐朝名将。你不一定认识,但是你肯定学过岑参的《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唐代〕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封大夫就是封常清,大家知道岑参是边塞诗人,而封常清本人,虽然是一名武将,但也不是一个大老粗,他临死前上的奏表《封常清谢死表闻》,文学水平和历史意义都非常高深,可惜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失传,今人有幸目睹,全赖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当时清廷短见,没有妥善保存,现收藏于法国。而抄写这表文的,尾题有“未年三月廿五日学生张议潮写”,正是大名鼎鼎的归义军首领张义潮,当时他十七岁,还是一名学生。或许正是封常清矢志报国的精神感染了他,促使他将来做出一番事业,领导沙州等地人民起义,收复河西11州,摆脱吐蕃贵族统治。
封常清死后60多年了,一个少年亲手抄写了封常清死前上书给皇帝的最后一篇谏言《封常清谢死表闻》,并在以后带领沙洲人民拓边四千余里。一张纸,却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去法国旅游的朋友们一定要去看一看这张表文。
封常清自幼家中清贫但受祖父影响喜爱读书。曾两次入朝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随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宝六年(747年)随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为安西副都护,第二年,封常清率军攻破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天宝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
安史之乱,兵战凶危,宦官监军边令诚不知兵,高仙芝触怒之。史书载其人“易怒而难消”,立马向玄宗皇帝上谗言,对于二将的顽强和匆忙召募士兵的低素质却只字不提。玄宗“龙颜大怒”,丝毫不念二将固守潼关之功,“遣(边)令诚赉敕至军并诛之。”
边令诚至潼关,于驿南西街向封常清宣读敕令。跪听圣旨后,封常清言道:“我讨贼无方,令国家蒙羞,死所甘心。但身死之后,有表章奏与皇上,请公公予以上达天听。”言毕,随身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奏表,递给边令诚,然后,跪地伏首,慷慨受刑。两位名将就这样被这位糊涂皇帝轻易断送了。
表文如下: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千载以后,看到这张表文,我们很难体会到封常清此时心境,戎马一生,一剑曾当百万师,一身转战三千里。当年英雄气,或许能从岑参诗中瞥见一二。但正当国家危难之际,却不得不面对皇帝的赐死,希冀死后犹然能安靖宇内。如此悲剧的人生,令人想到明末袁崇焕忠魂依旧守辽东。
陈子昂曾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封常清应算是“来者”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