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翻译,古者太子既生士负之即置辅弼翻译

首页 > 政策法规 > 作者:YD1662023-11-26 09:30:42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翻译,古者太子既生士负之即置辅弼翻译(1)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市)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背景链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3.文体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箕畚(jī běn) 始龀(chèn) 穷匮(kuì) 万仞(rèn)

孀妻(shuānɡ) 智叟(sǒu) 一厝(cuò) 荷担(hè)

迂(yū) 魁父(kuí) 惩山北之塞(chénɡ sè)

2.重点实词

(1)惩山北之塞(苦于)

(2)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曰(谋划、商量)

(4)毕力平险(尽、全)

(5)杂然相许(赞同)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7)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8)寒暑易节(更替)

(9)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10)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

3.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2)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4.一词多义

(1)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2)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可不译)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他)

(4) 其

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帝感其诚(代词,他的)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5) 而

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6)于

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介词,向)

5.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荷担者三夫(古义:肩负、扛;今义:莲)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6.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名词做动词,面朝)

(2)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

(3)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7.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文】(愚公)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靠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尚且损毁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呢?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呀,可是山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担心铲不平呢?

(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三、整体感知

1.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课文内容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全文共勾画了五幅图画。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1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2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2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3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4段)。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跳而助之”中可以看出。

(4)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非老即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四、深层探究

1.阅读第1、2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写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开山劳累艰辛,突出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阅读第3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愚公对待智叟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4)智叟的笑、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无可救药的老头。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3.阅读第4自然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故事用神话做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神话不同于迷信,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感天动地。

五、探究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环境在相当大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总之,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精神。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六、探究写法

1.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孀妻遗男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 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孀妻遗男听说愚公移山 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2.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七、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八、归纳总结

故事背景——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有太行、王屋二山

移山过程——

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 移山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公 移山方法:叩石垦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移 移山之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山 愚智之辩: 智叟反对愚公:静止眼光

愚公驳斥智叟:发展眼光

故事结局——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九、拓展延伸

1.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翻译,古者太子既生士负之即置辅弼翻译(2)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翻译,古者太子既生士负之即置辅弼翻译(3)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翻译,古者太子既生士负之即置辅弼翻译(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