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当时蒯祥仍然活在世上,但是却已经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没有心力再去完成督建工作,再加上材料有限,所以重建工作一直拖延到了8年之后的成化元年(1465),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
这一次重建,将不但将承天门的建筑方式打牢了许多,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其建筑面积,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
此后的180多年,承天门都没有受到太大的损毁。
一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一片战火当中。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
这一次,负责将其重建的,则是之后接手的清王朝。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此次重建,天安门又扩大了许多,基本形成了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的规模,重修城楼高33.7米,宽广9间,进深5间。
后来到了康熙年间,清政府又先后两次对天安门进行了巩固修缮的工作,这让其在之后的300年时间里都稳稳地伫立在了紫禁城的正门位置上。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虽然天安门的建筑已经趋于稳固,但是却依然在之后的岁月中遭受过难以承受的摧残。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为了打击清政府的士气,外国军队竟然向空无一人的天安门进行炮击。
结果在天安门打出了十几个大洞。
后来,在1969年对旧天安门进行拆除的时候,工人们还发现了两颗卡在城楼木柱身处的炮弹。
天安门城楼内部
被人民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500多年历史当中,天安门一直是作为皇宫的一个城楼而存在于世的。
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替封建王朝彰显帝王权力。
这对于广大的老百姓而言,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压迫。
然而,到了1949年,在中央和人民的团结一致之下,重新赋予了天安门新的意义。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两个月之后,中央从西柏坡迁到了北京城。
不久之后,随着国民党势力被逐渐肃清,中华大地得到了彻底的解放,而新中国的建立也已经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