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CD
那么,什么是广州管圆线虫呢?人们是怎么感染的呢?又怎么预防感染?
2 2006年北京市“福寿螺事件”
2006年5月22日,北京市一名34岁男性,在北京某酒楼与同事一起食用“凉拌螺肉”。5月30日出现双肩疼痛、颈部僵硬,随后出现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6月10日出现头痛伴恶心,到北京友谊医院就诊,诊断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同一天进餐的同事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
同年6月25日,医生到涉事酒楼调查,发现该酒楼销售的凉拌螺肉为“福寿螺”。医生对福寿螺进行检测,发现螺里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因此考虑该男性及其同事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
该事件成为北京市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造成160例感染,均为食用凉拌福寿螺所致。
上图是福寿螺和其粉红色的卵
3 广州管圆线虫的发现和发展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了更好地预防此病,我们先来一起扒一扒广州管圆线虫的“历史”吧:
- 1933年,我国著名的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教授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
- 1935年,确定为新发现寄生虫,命名为广州肺线虫;
- 1945年,首次从台湾一个15岁的男孩的脑脊液发现该虫幼虫;
- 1946年,Dougherty订正为广州管圆线虫;
- 1984年,大陆报道第一例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病例;
- 1997年,浙江温州47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 2001年,WHO称之为“新出现的全球性威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
- 2004年,我国卫生部称之为“新发传染病”;
- 2006年,北京爆发群体感染,160人罹患该病。
4 没有食用福寿螺也可能感染!
广州管圆线虫怎么感染人?我们首先得来了解一下它的“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鼠类的肺动脉内,产卵后随着血液移行到鼠毛细血管,在肺泡发育成1期幼虫。1期幼虫经过气管到达咽部,吞咽后到达小鼠肠道,随着粪便排出外界。
感染福寿螺等螺类、蛞蝓(中间宿主),进入螺内脏肌肉处,发育成3期幼虫;还可能转续到蛙、蜗牛、鱼、虾(淡水虾)、蟹和蜈蚣等宿主,发育成3、4期幼虫。
人主要通过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感染。所以,福寿螺这种东西千万不要吃,也尽量避免吃被福寿螺污染的水域出产的鱼虾蟹等。
如果人食用或接触了上述螺、蛞蝓、蛙、蜗牛、鱼、虾和蟹或含有较多幼虫的疫水,可能因此感染广州管圆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