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看到的国宝粪便,纤维素是消化得很不充分的。
拉出来的叶还是那个叶,枝还是那个枝,还带着竹子的清香。
而这些高纤维含量的粪便,经过一系列工序后甚至还能被制成工艺纸、贺卡等工艺品。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就是这么*,他们就曾推出过一款“大熊猫便便纸”。
用大熊猫便便和食物残渣做成的纸巾,商品名就为“Panda Poo”,售价为每盒43元
其实,也正是大熊猫的这些谜之操作,才让分类学家为大熊猫的身份头疼了一个多世纪。
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曼·戴维首次将一张大熊猫皮(戴维称之为“黑白熊”)运到了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当时的馆长就认为,这是与小熊猫和浣熊相似的另一种熊猫,于是将其命名为“黑白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又因为要与小熊猫的俗名Panda区分,大熊猫才被称为Giant Panda。
尽管这一判断是错误的,但这也成了大熊猫沿用至今的“身份证”。
法国传教士阿尔曼·戴维
其实也很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误以为大熊猫和小熊猫关系很亲。
毕竟大熊猫和小熊猫都是以竹类为生,且在四川西部的横断山地同域共存。
而为了吃竹子,大熊猫和小熊猫在长期的演化中也出现了许多相似的形态特征。
例如有利于咀嚼肌肉附着的粗大颧弓;适合压榨和咀嚼竹子的尖颊齿和瘤突。
大熊猫的“六个手指”
而最明显的,还属它们都特化出了非常特殊的“伪拇指”(pseudo thumb)。
所谓伪拇指,指的是腕部桡侧一块籽骨的膨大,这能使它们在抓握竹子时更加高效省力。
但近年来化石和分子生物学等证据已经表明了,大熊猫和小熊猫的亲缘关系是较远的。
远在4000多万年,这两种熊猫就分道扬镳了。
而它们在形态特征上的相似,主要是因为趋同演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