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和小熊猫:我们不熟
到20世纪80年代,大熊猫才摆脱了被列入浣熊科的危机,被归入了熊科,大熊猫亚科。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为,大熊猫就是大熊猫。
从10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开始,大熊猫和早期似熊类动物就已经开始分家,各自平行发展了。
到800万年前,大熊猫的祖先——禄丰始熊猫(Ailurarctos lufengensis)也登上了演化的舞台。
禄丰始熊猫复原图
根据禄丰始熊猫的牙齿化石结构来分析,那时它们也还是杂食性的,有着很广的食谱。
大约是在700万年到200万年前,大熊猫的祖先才开始变成一位素食主义者。
那好好地喝血吃肉不就好了嘛,为什么偏偏要啃又柴又*竹子?
现有研究显示,现在的大熊猫已经“食不知肉味”了,犹如一台没有感情的吃竹子机器。
我们之所以觉得肉比青菜好吃,一种重要原因是我们能尝到肉的“鲜味”。
而鲜味来源于各种氨基酸,是富含蛋白质的信号。
这类物质与我们味蕾上的鲜味受体结合,就能让我们感受肉的鲜美。
但大熊猫就比较惨了。它们体内用于编码鲜味受体的Tas1r1基因却发生了假基因化。
所谓假基因是指与正常基因相似,但却失去正常编码相应蛋白功能的基因。
这使得大熊猫在吃肉时,根本不知道鲜味为何物。
Tas1r1基因在小熊猫和大熊猫都发生了假基因化,但北极熊、雪貂、狗和老虎的基因则正常
Tas1r1基因在小熊猫和大熊猫都发生了假基因化,但北极熊、雪貂、狗和老虎的基因则正常
而同样选择了吃竹子的小熊猫,其Tas1r1基因也发生了假基因化。
所以,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一样尝不到肉香的。
大熊猫Tas1r1基因发生突变的时间节点,大约是在420万年前。
那时,正好处于大熊猫逐渐“弃肉从竹”的时期。
但比较难说清的是,究竟大熊猫是尝不到肉味才开始吃竹子的,还是说吃竹子后开始尝不到肉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