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交规的白黄实线,马路牙子黄实线和白实线区别

首页 > 车主 > 作者:YD1662023-11-07 05:33:58

“门户开放”政策

有西方学者认为,“门罗主义”联结了两个美国:一个是自由的帝国,一个是从欧洲势力中全身而退的前殖民地,前者希望改造旧世界,后者力图逃离旧世界的历史包袱。这种帝国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张力仿佛共存于美国建国伊始,您在书中讨论的从“门罗主义”到威尔逊主义的历史,是否也可以还原为这种张力?还有晚近研究发现,“门罗主义”政策之提出,在1823年的一个即刻的意图是,庇护美国在古巴的奴隶贸易——作为该政策始作俑者的美国国务卿亚当斯,身处新英格兰政商精英圈,而这个圈子正是古巴奴隶贸易的主要投资者。对此您怎么看?

日本交规的白黄实线,马路牙子黄实线和白实线区别(5)

美国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1767-1848)

章永乐:这里的“两个美国”形象恐怕主要是在话语层面呈现的,它们都足够丰满:一是作为从一个欧洲帝国脱离出来的前殖民地,美国对欧洲列强充满防备心理,似乎摆出了某种防卫的而非扩张的姿态;一是作为自认负有“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自由帝国”,美国不断向更广阔的空间延展自己的边疆线。但在现实之中,自命为“新世界”代表的美国与“旧世界”的欧洲列强一起在美洲活动,时而冲突,时而合作,最终成功确立了美洲霸权。

首先,北美独立战争本身就是北美殖民者扩张运动的产物。美国新保守派历史学家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在《危险的国家》(Dangerous Nation)中讨论了美国扩张主义外交传统的起源。在卡根看来,北美殖民者本来就具有很强的扩张主义倾向,是他们游说伦敦的议会出兵夺取法国的北美殖民地,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的弟弟威廉·柏克(William Burke)还为此警告,如果放纵北美殖民者扩张,等到他们翅膀长硬了,肯定会飞走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威廉·柏克的远见。英法七年战争之后,北美殖民者获得了更多的土地,英王为了和法国缓和关系,试图限制北美殖民地的进一步扩张,同时希望殖民地为战争承担一定的费用,这就引起了殖民者极大的不满。在当时,北美殖民地的生活水平超过了英国本土,即便英国加了一点税,北美殖民地的税负也比英国本土要低得多。殖民者希望能够获得更大的政治自主。但在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议会主权”不可能允许北美殖民地采取奉英王为共主、建立与伦敦的议会平等的议会的政治方案。英国的议会精英们担心这种安排会凸显出英王的地位,导致英王以海外殖民地为根据地,重新扩张自己的权力。我们如果把卡根的《危险的国家》和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帝国》(Empire)放在一起,就可以获得这样一幅图景:北美殖民地独立,从根本上并不是因为北美殖民者受到了英国多么惨无人道的压迫,事实上是他们的扩张受到了英国的宪制框架和重商主义政策的阻碍,但他们翅膀长硬了,最后终于飞了,至于“无代表不纳税”等等,都只是具体过程中运用的政治修辞。北美独立战争从根本上是一场“富人革命”——一群比母国民众更富裕的海外移民,借助母国宿敌法国的力量,脱离了母国。这与亚洲及非洲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摆脱西方殖民帝国的反帝反殖运动,不是一回事。

日本交规的白黄实线,马路牙子黄实线和白实线区别(6)

罗伯特·卡根著《危险的国家》

接下来,在“门罗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打出拒斥欧洲列强殖民和干涉的旗号,在美洲的领土扩张势如破竹。1845年,詹姆斯·波尔克(James K. Polk)总统以“昭昭天命”的名义,吞并了从废奴的墨西哥独立出来的蓄奴“孤星共和国”得克萨斯,理由是如果美洲大陆上有人民独立建国,愿意加入美国,欧洲列强不得干涉,但事实上得克萨斯从墨西哥独立,本来就是美国操纵的结果。美国吞并得克萨斯引发美墨战争,墨西哥战败,美国又通过条约从墨西哥获得大片领土割让,在这些领土上建立了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等州。波尔克甚至一度想吞并墨西哥的尤卡坦,理由是这样可以防止欧洲列强占领尤卡坦并建立君主专制政体。1870年,格兰特(Ulysses S. Grant)总统提出“门罗主义”的“格兰特推论”,宣布“从此以后,这片大陆上的任何领土都不能被转让给欧洲国家”,这一宣示的背景是,美国试图自己吞并多米尼加共和国。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国会中的白人种族主义者嫌弃多米尼加人血统不纯,美国有可能在加勒比海上多一个州。美国和英国曾经联合控制俄勒冈,最后通过条约完成分割;美国也曾经和英国签订《克莱顿-布尔沃条约》(Clayton–Bulwer Treaty),共同控制中美洲地区,但后来逐渐将英国势力排挤出该地区。欧洲列强殖民或干涉美洲,美国也是选择性地做出回应,甚至公开站在欧洲列强的一边——比如在英国与美洲国家阿根廷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争议中,美国其实站在英国而非阿根廷一边。因此,如果我们单看美国的话语,是无法把握它的实践的复杂性的。我们恰恰需要倒过来:先看美国做了什么,再思考它所运用的话语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功能。

日本交规的白黄实线,马路牙子黄实线和白实线区别(7)

斯蒂芬·钱伯斯著《唯利是图:古巴奴隶制、门罗主义和美国建国不为人知的故事》

你后一个问题涉及的观点,应该来自斯蒂芬·钱伯斯(Stephen Chambers)的《唯利是图》(No God But Gain: The Untold Story of Cuban Slavery, the Monroe Doctrine, and the Making of the United States)这本书。其实更早以前埃里克·威廉斯(Eric Williams)写过一本《资本主义与奴隶制》(Capitalism and Slavery),钱伯斯是在威廉斯的学术传统中写作,并把“资本主义与奴隶制”这一主题和“门罗主义”关联在一起,他的研究对我们理解“门罗主义”有很大帮助。我大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定位这本书的贡献:“门罗主义”诞生的重要背景,是沙俄宣布将领海范围南移,以及欧洲的“神圣同盟”试图干涉拉丁美洲革命;但如果不是因为英国提议和美国一起回应“神圣同盟”的话,美国未必会主动去做这样一个政策宣示。美国人实际上有两种回应的选择:单独回应,或与英国一起回应。《唯利是图》告诉我们,当时英国力推废奴,美国执政精英们要考虑如何在维系既有的以古巴为基地的奴隶贸易的前提下,处理和英国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美国执政精英眼里,英国和神圣同盟一样危险,甚至在很多方面更危险,从而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单独发表声明。

日本交规的白黄实线,马路牙子黄实线和白实线区别(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