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恐怕都会说:鲁智深这个人,写得真好,大家要用心读。
关键是怎样用心,把心用在哪里?
所以老师又会说:
把心用在语言细节上。就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景物描写上。
老师的这句话,功德无量,因为他在提醒孩子,读鲁智深,不能只蹦蹦跳蹦读那些让人痛快的情节,而要安安静静有意识地关注细节。
特别是名著。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细节值得关注、经得起关注。
我们马上就开始找鲁智深的外貌描写。
【史进看他时,是个军官模样;头里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扭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问题出来了:孩子知道要关注这段,眼神也没“蹦跳过去”,但是看了半天,这有啥可关注的?我相信,许多成年人,也“关不注”,那么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关注?
症结在哪里?
我们没有给他方法——怎样关注它?方法是什么?
这就涉及到上集说到的“勾联法”——勾联对照法。
比如鲁智深的外貌:
鲁智深第一次亮相,是在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通过史进的眼表现的:
“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当时,史时坐在茶坊里,鲁达自外而进,暗处看亮处,所以先是衣着描写——时任提辖的鲁达,一身军旅装。
衣着上的描写,施耐庵存在着些微漏洞,比如第二句“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能不能看到脑后打扮,值得商榷。其实此时的史进,是以陌生人的“无意识打量”,首先映入眼帘的,也不该是描写如此具体的“芝麻罗万字顶头巾”和“太原府纽丝金环”。这不符合史进的英雄性格,他只在意别人干了什么,并不会太在意别人穿了什么。
且不去管他,何况,这只是个人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亮点在于最后两句“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在相貌学中,“面圆耳大,鼻直口方,络腮胡须”,那就是东方好男儿的标配脸型!
初中孩子可能不知道这些,但是等读到第13回,青面兽杨志斗急先锋索超,他会再次勾联【杨志看那人时,身材七尺以上长短,面圆耳大,唇阔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结论是“威风凛凛,相貌堂堂”。何况,鲁智深“身长八尺”,比索超还长一尺,更“凛凛”,更“堂堂”!
我们判断史进眼中的鲁智深评价,就是勾联对照“索超”的外貌描写,得出来的。
也就是说,在史进的眼里,鲁智深,就是美男子!是不是很颠覆我们的认知?
鲁达的外观,真这么美?
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要耳听八方!
第二个看鲁智深相貌的,是李忠,【李忠见鲁达凶猛,敢怒而不敢言,只得陪笑道:“好急性的人!”】“见鲁达凶猛”,只是凶猛,不是好看!
其他人怎么看?第四回,鲁达到五台山逃难——要知道,此时的鲁达,已是走投无路的逃犯,上五台山之前还免不了千叮万嘱。凶气自然会收敛很多——众僧们评价却是首座、众僧禀长老说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所以得出的结论是“不可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