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影像医生,我们经常发现腹部不同脏器器官发现钙化灶,钙化征象一定程度上对正确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因此不同脏器部位出现钙化具有不同的作用,并且良恶性病变均可以出现钙化,明确钙化特点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钙化发生的机制,主要包括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营养不良性钙化主要是由于细胞损伤,进而引起组织坏死,炎性反应及出血改变。细胞损伤导致线粒体和内质网中的细胞内钙释放出来,同时碱性环境促进磷脂酶的活性,导致脂肪酸的形成,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多发生于高钙环境,可以由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造成,比如慢性肾衰竭、甲旁亢、甲状旁腺癌、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肾癌、肺癌均可以出现转移性钙化,肿瘤出现转移性钙化多由于肿瘤分泌 PTH 相关因素,导致破骨细胞活跃。其它钙化机制包括肿瘤钙化、管腔脏器流速缓慢等。
对于未经过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钙化多与高黏蛋白成分和坏死相关,坏死一般提示肿瘤细胞分化不良。
钙化 CT 征象:平扫 CT 值大于 100 HU 的高密度影。
No.1
肠系膜钙化
1-1
良性病变
囊肿:淋巴管囊肿,最常见的肠系膜囊肿,可以发生边缘环形钙化或间隔钙化。
肠系膜单纯囊肿伴边缘钙化。
异源性骨化:骨沉积于骨骼外的软组织,最常见于四肢,偶发生于肠系膜(多发生于创伤或感染后),可以引起肠粘连进而形成肠梗阻。CT 上可以发现骨皮质及小梁结构,排除营养不良性钙化。
腹部多次创伤和手术后发生肠系膜骨化(皮质和小梁结构)
硬化性肠系膜炎:肠系膜发生慢性炎症、纤维化、脂肪坏死形成肿块(不伴肿块形成称为肠系膜脂膜炎)。脂肪环征帮助鉴别淋巴瘤或类癌。20% 的患者可以出现钙化,可合并淋巴结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