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抗生素是细菌的“天敌”,但若盲目使用抗生素治疗,可能造成细菌耐药,甚至变成连抗生素都难以对付的“超级细菌”,导致无药可救!
因此,千万要分清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以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3,如何区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及时辨别、诊断治疗也尤为重要。
1,临床表现
细菌感染
细菌性感染,化脓性感染较多,比如出现扁桃体发炎、鼻窦发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同时,还可能伴有浓性黄痰、黄涕。
另外,对于局部皮肤的红肿热痛,如果排除自身免疫和肿瘤等因素,也多为是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一般情况下,每一种病毒感染都会有呼吸系统表现,像嗓子疼、咳嗽等,但一般没有咳浓性痰;若是出现全身皮疹;黄疸;肝、脾、淋巴结肿大时,大多也是病毒性感染。
但临床表现只能作为参考,想要进一步确诊还需进行专业的检查,比如常见的血常规检查。
2,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其中能作为区分依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白细胞计数
一般来说,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降低,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升高。
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或损伤细胞释放出的毒性物质可引起炎性浸润,这类细胞虽能被吞噬,却无法*灭,能在细胞内生长复制,使得白细胞死亡,计数下降,比如水痘、麻疹等。
当致病细菌侵入机体后,机体会做出保护性的自卫反应。吞噬细胞会入血并向感染部位移行集中,以此来和细菌作战,致白细胞升高。
②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一般,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多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率升高,则多提示病毒感染。
此外,还可以参考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数值升高代表细菌感染;降低则可能为病毒感染。);降钙素原(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等数值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一般指数不会升高)。
不管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其实都是对健康人体的一种打击,那保卫健康,我们该如何尽可能地避免感染呢?
4,降低感染风险不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都与人体的免疫力有关,除了做好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等防范措施,提高人体免疫力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1,平衡肠道微生态系统,提高免疫力
除了规律饮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等,保护肠道健康、平衡肠道微生态系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免疫力。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70%的免疫力来自肠道;70%的免疫球蛋白IgA在肠道;95%以上的感染性疾病与消化道有关。
此次新冠肺炎,李兰娟院士也曾指出,一些危重病人并非死于病毒感染,而可能是死于继发性细菌感染。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减少继发性细菌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在治疗措施方面也有明确提到“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