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类蔬菜是起源、被人类利用非常早的一类植物,它们的“祖先”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约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时间就已被人类驯化栽培。
抱子甘蓝作为甘蓝类蔬菜的一种,它的出现相对就晚了许多,直到18世纪中期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才出现了抱子甘蓝(再往前没有抱子甘蓝的记录,至少我没找到),19世纪后才开始在欧洲广泛传播,并逐渐成为欧美主流蔬菜之一。
中国人接触抱子甘蓝的时间也不晚,毕竟全球到处都有中国人,另外在20世纪末,我们对其进行了规模化的引种。
商品抱子甘蓝,看上去就像一个袖珍的包菜(结球甘蓝),它的一些别称也因此而来,比如袖珍甘蓝、袖珍包菜、小圆白菜等等。
不过,抱子甘蓝在田间的状态可是与包菜有着很大的区别,想想也能知道,若是3—5厘米乒乓球大小的包菜长满地,农民朋友得有多头疼,遇上密集恐惧症那还了得。
要不说中国人会取名,抱子甘蓝,“抱子”二字用的好,川渝地区的朋友这时候可能会想到“儿菜”,别说它俩还真差不多一个意思。
事实上,进入市场的抱子甘蓝,是一个个着生在抱子甘蓝植株叶腋处的小叶球。
看上图,便知抱子甘蓝的“抱子”相当贴切,比起“袖珍包菜”等,另外相对贴切的别称还有子持甘蓝、芽甘蓝等。
田间不同品种抱子甘蓝,每株上所结叶球数量不同,一般在40——80个左右,还有个别品种一株能结100个左右。
和包菜一样,按颜色区分的话,抱子甘蓝除绿色外,同样也有紫色品种。
另外不像其它“金贵”蔬菜,抱子甘蓝在适应性和种植管理上均和相对适应性广、好种植的普通包菜大同小异。
“来历”、“身份”、“样貌”、“特点”聊完之后,接下来谈味道。
“难吃”?实话实说,如果之前没有吃过抱子甘蓝。
看到它袖珍可爱外表,若是又在网络上浏览到欧美烹饪抱子甘蓝的精致视频,然后又知晓它几倍于普通包菜的身价后。
多半会认为抱子甘蓝即便不是人间美味也得能让人食指大动。
显然事实并非如此,文初我就讲了,抱子甘蓝在大多数人心里是“颜高味劣”的蔬菜。
之所以那么多人说抱子甘蓝“难吃”,主要是因为它吃起来有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