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瘀血阻络型
▲症状: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胸闷短气,心悸不宁,舌唇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怒张,脉细涩或结代。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取足太阳、手厥阴、任脉经穴为主。
▲处方:心俞、巨阙、膈俞、内关、郄门。
▲随症加穴:①因气机逆乱而气滞血瘀者加膻中;②因痰瘀互阻者加足三里、丰隆。
▲方义:本型为瘀血阻络之证,常因寒凝、痰阻、气滞、气虚,甚则热结等原因制成。故瘀血阻络有夹寒、夹痰、夹气滞、夹气虚和夹热之别。方中取心之俞、募穴心俞、巨阙相配以通阳调气宣痹;膈俞理血化痰 ,宽胸理膈以治心脉之瘀阻;内关、郄门调畅胸心经之气机,宽胸止痛;膻中能调畅胸中气机,因气机逆乱而引起的气滞血瘀更为适当。
四、心肾阳虚型
▲症状:心悸气短,心胸憋闷,或虚里隐痛,稍动加剧,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自汗神祛,甚则下肢浮肿,舌淡苔薄白,脉虚细或结代。
▲治则:温补心肾,益气利尿。以取任脉、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和心、肾背俞穴为主。
▲处方:心俞、肾俞、关元、气海、内关、足三里。
▲随症加穴:①尿少浮肿明显,加阴陵泉;②形寒怕冷,四肢不温,加神阙;③不思纳谷,加中脘。
▲方义:本型为心肾阳虚之证。故取心俞、肾俞灸之以温补心肾之阳,关元、气海、神阙亦皆有温补元阳之功;内关宽胸理气、调和心脉气血,足三里是全身强壮要穴,又能调理脾胃,增进纳运以扶植后天之本。
五、阳衰气脱型
▲症状:心前区剧烈疼痛,良久不能缓解,胸闷气憋欲脱,面色灰暗,惊恐不安,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鼻尖不温,甚则昏厥,口唇、舌质、指甲淡白或青紫,尿少浮肿,苔白滑,脉沉细绝或见结代,血压下降。
▲治则:回阳救逆,益气复脉。以取任脉、手厥阴、足阳明、督脉经穴为主。
▲处方:神阙、气海、关元、内关、郄门、足三里、百会。
▲随症加穴:①昏迷休克加人中;②呼吸微弱加素髎;③心痛不能缓解加巨阙。
▲方义:本型为阳衰气脱之证。由于心肾阳虚,进而发展成阳衰气脱,或因大寒犯胸,胸阳闭塞不通,心痛剧烈不能缓解,而导致阳气骤脱。急取神阙、气海、关元、百会长时间艾灸,以温阳益气固脱;内关、郄门调畅心经气机;使心脉气血运行通畅以达止痛复脉之效;足三里扶正培本,强壮固脱。
六、心脾两虚型
▲症状:心悸气短,心胸憋闷,或心前区隐痛,头昏目眩,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健忘失眠,纳谷不香,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治则:补心脾,益气血。以取心、脾、膈之背俞穴和手厥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心俞、脾俞、膈俞、内元、足三里。
▲随症加穴:①纳谷不香加中脘;②脉结代加神门。
▲方义:本型为心脾两虚之证。由于心脾气血两亏,气虚则鼓动无力,血虚则心络空虚,心脉失养则拘急,故感心胸憋闷隐痛。心俞、脾俞皆为心脾两经经气转输之所,膈俞是血之所会,灸之能益心脾气血;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功能健运脾胃,促进食欲,增强体质;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力专调畅心脉气血,宽胸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