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望跑步提升健康,那么每周固定频率、固定配速、固定距离进行跑步健身就足够好了,比如每周跑步3次,每次5公里,配速630。
换句话说,这种一成不变的跑步方式足以带来健康,很多跑者也是这样在做的。
但如果跑者如果希望不断提升耐力,这种跑步方式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其无法带来耐力提升。
而要提升耐力,最佳的方法是按照周期训练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科学、有计划的训练,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份跑步课表。
那么一份好的课表应当包含哪些要素呢?如何看懂课表呢?
本文做一详解。
一份好的课表
要体现周期训练思想
课表从本质上说就是训练计划的具体实现形式,也就是说训练课表是训练计划的具体载体。
一个课表横向一般是周一至周日的安排,纵向则是若干周,某一周的某一天的具体内容就是训练课表的具体细节。
一份好的课表要体现现代训练学的科学内核——周期训练。
什么叫周期训练?
简单的说周期训练就是在一段完整时间,提升运动员专项能力、并充分挖掘运动员潜力为目的进行有逻辑、分阶段的训练过程。
对于跑者来说周期训练就是围绕某一场马拉松赛事或者某个目标,在一段时间以内,分阶段、分步骤的训练方法。
例如某场马拉松距离现在有20周的时间,在这20周以内分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化、完整化的训练,就是周期训练。
周期训练的核心内容: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比例关系不同、不同训练时期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例关系不同。
在一个备赛周期中,训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期、进展期、比赛期。
基础期训练强度通常较小,但是训练量较大,同时这个阶段距比赛日尚有较长时间,该阶段一般身体能力训练,跑者则通常以基础耐力作为重点,专项训练所占比例较小;
到了进展期,训练强度会逐渐增大、训练量会减小,因为训练正在向比赛逐步靠拢,所以会更加注重专项训练,此时一般身体能力训练所占比例较少,反之专项训练所占比重大,对于跑者来说,进展期表现为专项马拉松耐力训练所占比重增加;
比赛期一直是指赛前到参加比赛这段时间,跑者会通过赛前减量训练,消除疲劳调整状态,以实现最佳状态参加比赛,但赛前减量绝不是盲目减量,此时一般是训练量减少,但训练强度保持不变甚至略有增加,这样才能保证跑者能力不因减量训练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