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最好的朋友,大半年才跟我见一次面,我以为是因为她很忙,前天才知道原因——没劲。
“你知道吗,我现在周末买菜,明明小区门口的超市蔬菜更多、更便宜、更新鲜,但我就不想多走那200米,总是在线上买更贵的菜,直接送上门,多省事。”
不知何时起,“省事”成了她的口头禅,仿佛“心理罢工”了一样,内心的力量在抽丝剥茧般一点点消失,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
想报个网课提升下能力,下班后却只想摆烂,没力气学;
想好了周末要做一些喜欢的事,真到那天却只是睡懒觉、发呆、刷手机;
网上刷到一家很不错的店,离家不远,心里很想去,屁股却“黏”在沙发上不愿动;
和朋友约看电影,走到门口却觉得:出门一趟多费劲啊,不如躺床上刷3分钟电影解说视频……
如果你感觉“中枪”了,那么你的“文化体力”可能也所剩无几了。
文化体力,是指追求带有自己喜欢的文化性质的行为、活动的力量。
比如,有人特种兵式旅行,一天逛两个展会、三个景区、四个书店,这就是很典型的“文化体力牛人”;
而有人下班回家,只想先刷一个小时短视频,连抬手开灯的力气都没有,就属于“文化体力虚人”。
我们都会有累了、倦了的时候,允许自己适当休息,才能安抚好疲惫的内心。
但如果文化体力消耗殆尽,就会出现“心理罢工”的现象:
有趣、有价值的事情统统退居二位,追求“省事”成了生活第一准则,而人也因此变得空虚乏力。
那么,我们的文化体力为什么会日渐走低呢?
到底是什么吸走了文化体力?我们该如何重新拥有力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文化体力再增长。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帮助到那些总感觉“没劲”的人,找回一点点掌控生活的力量。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的男主小麦,本来是个对生活很有热情的“文化体力牛人”。
他的艺术品味独具一格,喜欢小众电影和书籍,打游戏技术一流,看见路人谈论畅销电影会嗤之以鼻......
然而,开始朝九晚五上班后,小麦的文化体力肉眼可见地变虚了。
不想打游戏,不想听音乐,不想看电影,连女友买回他最爱的漫画,竟然都看不下去。
空余时间唯一的消遣,是玩类似“消消乐”的游戏。
女友觉得他太“颓”了,两个人再也不能像当初一样一起欣赏电影、音乐和漫画。
于是,她选择了分开。
电影名为《花束般的恋爱》,隐喻了男女主的文化体力差异:
最开始两人都很饱满,像刚刚绽放的花朵一样。
比如,会一起坐在深夜的小吃店里,围绕“耳机的左右声道到底能不能分开听”讨论很久。
后来男主被生活榨干了“文化体力”,两人再也碰撞不出火花,感情也随之枯萎。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到:
一个人在生活中与万事万物发生联系,尤其是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发生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联系带来的共鸣、回应及恰好的挫折,会让人慢慢产生一种适应社会的“适应性自体结构”。
就像一位网友总结的:能让你适度发疯的东西叫做“兴趣爱好”。
它能完全牵动你的情绪,使你为它哭,为它笑,为它哐哐撞大墙。
如同我们热爱阅读,会为一句话忍俊不禁,也会为另一句话泪流满面。
这种情绪共鸣,让我们感到被外界接纳、看见,由此产生一种存在感,统整感。
比如读书带来的一些挫折性体验:感觉这本书不是自己的“菜”,不太认同作者的一些观点,读到一半读不下去……
这些可以克服的小困难,也会让我们调整和外界发生联系的方式,提高适应力和稳定性,更好地投入进去。
所以,拥抱兴趣爱好,可以让我们内心更加强大,更好地适应外界。
我在我爷爷身上就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个过程:
他是当年的市高考状元,就读于哈尔滨大学俄语系。
为啥农民出身的爷爷会学俄语呢?
因为他家隔壁住了一个俄罗斯人,房子隔音效果不好,他经常能听到对方说俄语、听俄语广播。
耳濡目染之下,爷爷对俄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白天跟父母下完地回到家,再累也要去俄罗斯邻居门口蹲一蹲,跟他聊几句俄语。
为了学俄语,他可以花好几天时间,去图书馆查一个文献;
可以在冰天雪地里借着月光看俄语书,冷得直哆嗦也兴致盎然。
对俄语发疯一样的热爱,使他成了一个“文化体力牛人”,只要跟俄语相关,总有使不完的力气。
然而,到爸爸和我身上,就形成了鲜明的落差:
虽然我们也喜欢俄语,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懒得啃枯燥的专业书,更喜欢读短平快的《故事会》,爷爷留给我们成箱的文献,全部堆床底积灰。
偶尔拿出来翻一翻,读不下去又放回去。
爷爷把一切都传承给了我们,唯独没办法传承文化体力,于是我和爸爸的人生里,各有各的空虚乏力,很难再有爷爷这样的内在强度和人生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