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庆幸的是,我看到有一些人,比如我的同事、朋友,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但TA们开始在积极地想着各种办法,拯救自己的文化体力。
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空虚乏力的状态,重拾文化体力呢?
1、回到“累”的状态里,把“累”活出来。
精疲力尽时,人们第一反应是放松、摆烂、睡觉,但累是需要被呈现的。
加班回家、应酬结束、哄完孩子时,别急着休息,先试着觉察:
我的表情究竟有多疲惫?
我的声音是不是都开始沙哑了?
我走路的步子是不是拖拖垮垮的?
看清楚自己的情绪,才能看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2、给内心解绑,接纳虚弱的状态。
请记住这三句口诀:
别逞强,别掩饰,别伪装。
累就是累,是个人都会有累的时候,不要为此感到羞耻、内疚。
看到自己的确沉浸在虚弱状态里,不做任何辩解掩盖,反而会“松了口气”,诚实面对自己。
比起逃离虚弱,看见并接纳虚弱其实更能重燃力量。
3、回到“儿童自我状态”,带着好奇心去看世界。
儿童自我状态,是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的自我状态理论。
它是指,个体以幼年时的方式进行思考、感觉和行为。
比如,翻出小时候写的日记、画册和手工看看,体会一下当初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或者,重温《海绵宝宝》《天线宝宝》《巴啦啦小魔仙》之类的节目。不要开倍速加快,哪怕看不进去,只能听听声音,也试着去感受一下当初那种纯真的氛围;
又或者,趴在窗前眺望外面,看云朵像不像小狗,建筑物像不像积木,人群像不像小蚂蚁。
感到自己差不多沉浸进去了,再试着带着这种感觉回到成年人的状态里。
这时,你会感到有些成长发展、品味生活的冲动,会再次想要去读一本书,看一场好电影,做自己曾喜欢做的事情。
文化体力增长带来的是一种“满血复活”的状态,它能收获深层次的快乐和满足。
有些事,可能刚开始提不起劲去做,可真的做完,会发现比刷手机的恢复效果好很多。
我们必须靠不停地疯狂爱上什么来维持生命力。
它可以是文学、艺术、绘画、音乐;也可以是运动、娱乐、思辨……
找到它,并为之兴致勃勃,这决定了我们具体要把文化体力用在哪些地方,也决定了休息过程能不能让内心充满力量。
有一个充盈的精神空间可以提供养分,是无比满足且愉悦的事,再平淡的生活也会让人有所期盼。它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进而热爱整个世界。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此刻心理APP入驻咨询师。真实姓名:李心洁。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图源:pex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