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比较物体轻重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学生“称”的方法,而要经历“看”“掂” “称”的过程?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质量的直观感受。学生比较物体的轻重是需要丰富的直接经验来做支撑的,单纯“称”只能告诉学生一个抽象的结果,并不能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到底谁重谁轻。所以,“说一说”“掂一掂”等活动都是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轻重直观感觉与判断物体轻重关系的重要方法。教材中之所以安排这些内容的目的,有几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质量,建立物体间轻重的经验。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比较物体间轻重的方法是多样的。三是渗透根据比较物体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比较方法。
如在“说一说”的内容中,由于学生已有一些判断两个物体轻重的经验,所以他们可以利用原有的经验,通过视觉观察的方法直接判断两个物体谁轻谁重。然而,在这一活动中,不但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判断,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叙述。如根据跷跷板的图示,学生叙述的语言往往是“狮子重”或“老虎轻”,这是不够规范的判断语言,这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说“狮子的体重比老虎重”或“老虎的体重比狮子轻。”在“掂一掂”的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当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的轻重关系不明显,难以借助参照物通过观察进行判断时,就需要选择“掂”感知的方法。同时,在学生掂的过程中,还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即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物体间轻重的经验,这对学生今后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将有重要的影响。而在两个物体轻重关系差距不大,无法依靠观察和感知区分时,或者我们需要知道物体的精确质量时,“称一称”就成为了一个必需的方法。
所以,教材中安排的三组问题情境,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能感受判断物体轻重的不同方法,又能加深对物体间轻重含义的真正体会。
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的编排上有什么特点?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用的工具,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传家宝。本册教材分两段安排相关内容 2~5 的乘法口诀和 6~9 的乘法口诀,利于分散学习难点并方便巩固对口诀的记忆和后续学习。教材分两段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分散内容,加深理解,以降低记忆的难度,先熟记 2~5 的乘法口诀,2~5 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小,相对好记一些。6~ 9 的乘法口诀虽然数目比较大,但是新学的口诀越来越少,9 的乘法口诀新学的只有一句“九九八十一”。而旧的口诀又可以得到相应的巩固。除此之外,教材在乘法口诀的编排上还有以下特点:
教材结构上体现一定的同构性:(1)由情境引入连加,算出得数;(2)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3)寻找规律,记忆口诀。这种编排便于体会乘法口诀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性,便于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口诀。每一部分口诀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引入的。例如,学习“2 的乘法口诀”时,创设了做家务摆筷子的情境,通过数筷子的根数编 2 的乘法口诀。学习“3 的乘法口诀”时,创设了淘气做三轮车的情境引入。这样安排,便于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为编口诀做准备。
以 5 的乘法口诀作为起始内容进行安排。因为每只手都有 5 个手指,这是人人都有的学具。数数时,经常 5 个 5 个地数,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索规律,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口诀编制的方法。
口诀编排设计上注意体现一定的规律性,便于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来记忆口诀。安排形式多样的练习,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例如,在学习 2,3,5 的乘法口诀时,教材设计了问题“想一想,怎样记住 2(3,5)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找规律。学习 4 的乘法口诀时,设计了问题“你觉得哪句乘法口诀不太好记”,可以利用点子图说明口诀中的内在联系,帮助记住不好记的口诀。在学习 6 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用下面的方法推算 6×7 的结果,你看懂了吗?说一说,填一填”,借助点子图这个直观模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再如,7 的乘法口诀设计了“7×8=?淘气是这样想的,你能看懂吗?说一说,填一填”,利用数线图把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转化成为以前学过的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