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情怀?
探究①: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情况下,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还有“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探究②:杜甫身处漏雨茅屋,却突发奇想,要“大庇天下寒士”。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所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这是一种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种忘我的精神,这种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
写作特色分析(1)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
如开头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韵脚似乎让读者听到阵阵风声。“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描写出茅草被狂风卷起时的状态,而且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我们读开头五句诗,仿佛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怎能不激起我们的共鸣!
字词句式1、通假释义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2、古今异义
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义:概数,表示多数。今义:数词,表示确数。)
长夜沾湿何由彻(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
安得广厦千万间(古义:如何。今义:安全。)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渐近。今义:方向。)
3、一词多义
安:①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如何)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形容词,安稳)
4、词类活用
娇儿恶卧踏里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安如山(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
主题归纳这首古诗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诗人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受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第三首《卖炭翁》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 字乐天, 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诗作。
创作背景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那时正是“宫市”为害最大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深刻地揭露“宫市”的腐败本质。
课文详细批注:问题探究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诗人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卖炭翁是普通百姓的典型代表,是生活在苦难之中无以为计,遭受掠夺,衣食无着的老百姓形象。
诗人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来表现卖炭翁的苦难。
首先是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将一个终日劳作、外表憔悴的老人形象展现了出来;
其次是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老人的复杂心理描摹得十分准确生动;
再次是动作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将卖炭翁起早摸黑,辛苦劳作的情形描写得十分具体生动,以上种种都将卖炭翁身心之苦表现到了极致。结尾处的“惜不得”,则表现了卖炭翁希望破灭后的无奈和悲哀。卖炭翁承受的苦,来自艰辛的劳作,更来自“宫使”的霸道,善良的百姓被逼上了绝路。
写作特色灵活运用陪衬、反衬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手法。以“两鬓苍苍”突出老翁之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身上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他的“可怜”。接下来,用“牛困人饥”和“偏偏两骑”作对比,写出了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写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主旨归纳这首乐府叙事诗以个别事例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难,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