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人物性格特点,石壕吏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1-29 02:46:10

第一首《石壕吏》

诗人作品简介

杜甫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背景资料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课文批注

石壕吏人物性格特点,石壕吏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1)

石壕吏人物性格特点,石壕吏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2)

石壕吏人物性格特点,石壕吏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3)

重难点分析

一、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

二、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三、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明确: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课文总结

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主题归纳

这首诗反映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官吏的残暴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第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重点)

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感悟诗人身遭苦难却心怀劳苦人民的精神。(难点)

三、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并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题目解说

“……为……所……”是一种被动句式。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题目表明了诗人所叙述的主题。

文体常识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后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曾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处栖身之所。茅屋建造得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茅屋建造得也并不坚固,一个秋日,一场大风把屋上的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吹雨淋中度过了一个难忍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令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不朽的名篇。

课文及详细批注:

石壕吏人物性格特点,石壕吏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